任纪舜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纪舜 院士

任纪舜 院士

曾任IGCP224项中国工作组组长,IGCP321项国际工作组组长。
50年代他在著名科学家黄汲清指导下,对中国东南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肯定了其属于早古生代(加里东)褶皱区的认识;60年代对滇西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广大的滇西一三江地区属于印支褶皱区的见解;对中国南海曾一度存在前寒武纪古陆也作出了明确的推论。70年代,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黄汲清领导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研究和编制。目前正在主持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亚洲地质图(1:500万)的编制和亚洲重大地质问题研究专项,探讨亚洲地质构造演化及其对资源环境的控制,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地质构造背景。

出版书籍

在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研究和编制基础上,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一书,是国际上了解中国地质全面特征的主要著作。
80年代,对造山带的研究中,注意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的结合。出版了《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专著(1990年)。
90年代,提出了中国大陆是由古中华陆块群、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共同组成的复合大陆。提出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和多旅回成矿,是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突出特征。
最近完成了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999年),对重要构造界线均查证落实,成为90年代大地构造研究及编图的一项重大成果。

主要学术成就

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全面论证扬子准地台,发现南海原为一前寒武纪地块,滇西为一印支褶皱带,从而划定了中国南部的基本构造单元和从青藏高原经滇西到马来半岛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造山带(1960-1966);出版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1979)和《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首次在图上详细标出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出版《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主编 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撰写《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999),确定中国复合大陆属冈瓦纳与劳亚两个巨型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微陆块的软碰撞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多旋回成矿作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