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体神经症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病理

人格解体神经症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这种异常体验可出现于正常人疲乏时,吸毒和酗酒者,但历时短暂;也可见于脑器质性损害,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作为其临床表现的一部分。只有这类异常体验单独出现,持久存在,引起患者苦恼,或主动要求治疗时,才属于神经症。

流行病学

本病作为神经症,在国内、国外均较少见,有关本病的流行学资料有待补充。年龄多见于青少年期;40岁以后起病者甚少见到。女性患者较男性为多。

病因和发病机理

人格解体可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如额叶癫痫,服用致幻剂的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表明这类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格解体作为一种原发性精神障碍,其原因尚不清楚。一股认为与精神应激因素有关,如战争、集中营等可导致精神紧张,较易出现这类症状。有人认为这类症状是由于精神整合功能削弱之后,患者对自身和环境中的客体感觉模糊和不实在所致。

人格解体神经症的特征

大多数人格解体神经症患者是突然患上人格解体神经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15至30岁之间,一半以上的病人会将表现出慢性症状。有趣的是,在诸多宗教神秘体验中人格解体症状还被视为一种高境界的标志,气功的高级状态也颇具人格解体的特征。达茄斯与毛蒂在他们的经典论文中总结了人格解体神经症的显著特点:
我们考察常人在平常生活环境中的行为:他接受外界刺激信息,合理编排他的记忆,回忆所记的内容,组织,各种观点,进行推理、判断,执行各类行动。这些过程有苦有甜,可常人对这一切非常明了、充实。假设一个人经历同样的状态,但不能觉知这些状态是否与自己有关,他将感到:“他的生命似乎由另一个人在表演。”他同样可以有视、听、嗅、触、味等多种感党,但这些感觉似乎与自己无关。他同样能够回忆过去,但回忆的内容却奇怪而陌生,没有一丝熟悉感。他还能进行思考、行动以及感受各种情绪,但他会感到这不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尽管他的生活依旧如常,可与生活有关的所有事物都似乎被改变了,他不再知道自己,他会对自己还活着感到惊奇,他生活在他的经验之外。

具体分析

这一段关于人格解体神经症的描述是十分精到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此症,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1.对现实知觉的改变
对现实知觉的改变是人格解体神经症的中心症状,主要是对身体的自我及心理的自我,还有周围的世界的知觉发生了变化。
让内的一位病人报告了他对周围世界的陌生感,他说:“事物变得与往常不一样,甚至连我房内的装饰,我也感到陌生起来。我似乎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走到街上,街道也变得陌生了,我觉得自己似乎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忽然,周围的一切变得古怪起来,现实似乎被扭曲了。”
这种扭曲有时表现为周围事物变大、变小,有时则表现为摇晃,犹如晕船时的感觉。患者在此过程中会体验到焦虑感与茫然感。
2.人格解体的焦虑感
如果一个人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就像成了天外来客,必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以及疑虑感。由于对现实的知觉发生了改变,人格解体神经症患者对他周围的世界产生了陌生感,所以大多数患者除了对症状的直接焦虑外,还会产生对病症急性发作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情绪。种种的焦虑感导致患者采取多种自救措施,有些患者到处求医,有些患者干些粗野的事,想以此带来的剧烈的身体感觉来打破人格解体的牢笼。克利夏伯的一个病人说:
我似乎是在做梦,这种做梦的感觉令我十分恐惧。我要用手几百次地抚摸周围的物体,以征明自己并未与熟悉的事物分离。我还大声向自己呼喊,要把自己从梦中喊醒,可我越是努力,事情就越糟。我甚至觉得连自己的呼喊声也变得陌生了,抚摸周围事物对我毫无助益。
3.保护性洞见
人格解体表面上令人十分震惊,但患者不论是否是在发病期,他都能保持对自我意识状态的洞见,即患者始终有知力,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患者在与医生的交谈之中,思路是清晰的,尽管患者有上述的严重焦虑感;但这些感觉也没有引起情绪与思维上的障碍。

人格解体神经症的病因分析

1.生理学理论分析
早期的研究者大多喜欢生理学的解释。克利夏伯认为患者有一种“神经病素质”(Neuropathlic Diathesis),而病症发作是起因于神经中枢的功能性局部缺血。让内的观点更直截了当,他认为一个人要维持人格的完整,需要一种充足的神经能量,如果这种能量被消耗在别处,则会使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变异,从而导致人格解体。近来的研究比较注重药理学与神经生理学方面,以及容易致病的情境因素。潘菲尔德与拉斯莫森证实,对大脑额哺叶皮质的电刺激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此外,特殊药物的摄入以及感觉剥夺情境皆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
2.心理学理论分析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人格解体的中心症状——疏远体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患者通过对外界及自身的疏远,达到了逃避由外界及自身激起的焦虑的目的。弗洛伊德说,做梦者发现自己刚才所做的恶梦是一场虚惊时,心中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感。弗洛伊德解释他的一次人格解体经验时认为,这是对内心深处与父亲作对的念头的心理防御反应。
其他的一些分析学家认为人格解体是由力比多(性冲动)的变化引起的。那伯格(Nunberg)指出,当一个人突然遭受一项重大损失时,力比多便由原先的客体撤回到自我中去。斯基尔德则认为,力比多同时撤离了客体与自身,转入到潜意识中去了,而这种力比多增强了潜意识的观淫动机(Voyeur istic drives),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一种新的观察目光。
较近的研究已把注意力转到自我认同障碍上来了。加可 布森(Jacobsm)认为,当个体的自我否认由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冲动渲染自我形象时,个体便容易患人格解体症。最近,大多数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即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方法,与自我否定相关联,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人格解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

人格解体

患者诉述他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或已经丧失了;有的患者觉得他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别人的,或觉得他像在演戏;有的患者体验到他的感觉已脱离了他的精神活动或躯体,好像是一位旁观者;有的患者体验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像处于梦境之中;还有的思考诉述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感到丧失了对自己精神或躯体的支配。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消除,因而感到十分痛苦。

现实解体

患者诉述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毫无生气、枯燥无味,或者觉得周围像—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可伴有时间或空间知觉的改变。
患者的上述体验如果成发作性,可伴有头昏、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会失去理智,或害怕这种现象再次出现。

起病形式、病程和预后

常突然起病,病程大多持续,迁延难愈,各种治疗均见效甚微。部分病例为间歇性发作病程。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为两种异常的内心体验,有多种表现形式。熟悉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认识本病颇为重要。出于这类症状常伴有知觉改变,患者诉述往往不具体,或用词较为含糊,可引起误诊。这类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并未受损,自知力存在,常感到痛苦,而迫切要求治疗。
需要鉴别的是可出现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的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1、脑器质性疾病
癫痫、脑肿瘤等脑病均可出现本病的症状。可发现脑器质性疾病作为其原发疾病。
2、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也可出现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症状,但都有原发性精神疾病的症状,可以鉴别。
3、其他神经症
包括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等。人格解体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症状,且往往不占突出位置,诊断应根据神经症的各项诊断标准作出。

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向患者解释这类疾病属功能性障碍,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加强自我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促进疾病缓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也可试用。
药物治疗除针对焦虑、抑郁,选用苯二氮卓类或三环类药物外,氯氮平对有些病例有效,可以试用。
胰岛素昏迷治疗,电抽搐治疗,持续麻醉疗法,乙醚吸入诱导兴奋产生精神发泄作用等治疗方法,曾经用于治疗本病,均无明显效果,不宜采用。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顺其自然法

有趣的是在气功修炼中也会出现人格解体现象。气功修炼者会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感觉,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种世界似乎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有些人练到这种境界后会感到惊慌失措,结果导致“走火入魔”。对付这种现象,气功中的应对技巧便是顺其自然。有一位气功师曾对我叙述他的练功经验。
根据前面的病因分析,我们知道人格解体症的出现是个体的一种应急性防御措施。只要顺其自然,见怪不怪,个体内部很快会进行自我调节就能消除该症状。如果你一遇到人格解体症状出现便手忙脚乱,百般焦虑,这自然会加重症状。出现人格解体现象后,患者除了施行顺其自然这一原则性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放松法、呼吸控制法和意念法。
当患者在人格解体状态下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采用放松法进行调节。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呼吸控制是与放松法相关联的一种呼吸训练,通常是深深吸—口气,缓缓地呼出,反复进行这个呼吸过程,可调节你的注意和情绪。意象法也有助于放松,它是通过想象使注意中心转移而达到放松目的。患者在进行想象时可以加点幽默式的自我暗示。诸如:“真是世界每日都在变,一转眼,老母鸡变鸭。”又如:“免费到这些地方旅游一次也不差呀。”对(人格解体分解出的)陌生的“自我”可以这样暗示:“平时只能从镜子里看自己,总觉得不过瘾,现在好了,我得好好观察我原来的身子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人的内部机制被动防御的结果,患者针锋相对地用此法进行心理调节,人格解体症状会慢慢得到缓解。

自我精神分析法

我们知道主观的顺其自然态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患者做不到顺其自然,便会滑入恶性循环的泥潭,病症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自我精神分析,寻找病因。 患者应先回忆过去的历史,静下心来回忆,把自己的痛苦、经验一点点回忆出来,看看这些经验是不是导致目前病症的诱因。正如弗洛伊德经历过一次人格解体经验后对自己所作的精神分析—样。当患者能够从痛苦的回忆中找出病根,然后想法子治疗这种病根,那么人格解体即可治愈。
自我精神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分析近来生活情况,分析自己近来的失败经验,以及自己采取的挽救方法。如果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你会发现在人格解体出现之前,已经埋伏了严重的诱因。正如前面的病因分析所述,人格解体是在前面许多防御方法失效以后的应急方法。如果前面的防御方法有效,人格解体便不会出现。
进行自我防御较积极的方法是合理化方法、升华法、幽默法。现实生活总是很难事事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点阿Q精神用合理化方法进行自我宽慰。像童话故事中那只聪明的狐狸,当吃不到葡萄时,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吃它可以省得牙齿发酸。这样就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当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时,力比多能量很可能会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解决的方法便是升华。你可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自己制定富有作出创造性的成才计划,并一步步实行之。在平时生活中,你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幽默技艺,多与幽默的伙伴一起交往,多看幽默作品,多欣赏幽默艺术,多讲笑话,久而久之,你一般的苦恼便会随睿智的笑声自然地消解了。

病例

有位十六七岁的女中学生向医生描述了她的"奇异"病情:大约几个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和双腿不再属于自己的身体了,外面似乎包着一层东西,与此同时,她发现家里的桌椅板凳也忽然失去了立体感,她为此感到惶恐。据她回忆,这种感觉是一阵一阵出现的,每次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然后又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体和外界物体的存在。她还说,在这种感觉出现之前,她常常心情郁闷。
还有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紧张地到精神科就诊,说是自己变"疯"了。她说,近一年来,她老是一阵阵地觉得自己像在梦中,总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绪也总是处于快要失控的状态。在这一段时间内,她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时常常深一脚浅一脚。她说:"大夫,这种感觉真让人难受,一旦来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效,但每次不到1小时,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也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突然接到噩耗,当时便吓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着雾一般,或是像在梦里一样……
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事人对自身的一部分或对外界事物觉得不真实、不确切,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感,精神病理学称为人格解体症状或非真实感。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扩展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