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称谓

对“落”、 “骆”、 “雒”、等称谓,田《广州记》等书是汉人所撰,故从汉语典籍解释。《尔雅》载:“太岁在已日大荒落”。 《史记·天宫书》又把落字写为骆,即“落”和“骆”两字在古代是相通的。又《史记·南越列传》载:“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而前后汉书均按《史记》用“骆”字。两晋以后的作品则把两字交互使用。《广州记》使用“骆"字, 《交州外记)又喜欢改用“雒”字。同一族名使用异形同音字,显然两字相通。《南越志》中“雒”均写作“雄”。“雄”宇的解释应为近形误笔,即乃雒字之误,并以讹传讹、这一推断已为陶维英所详述①。同时把雒王称为雄王还有另—可能,即受《后汉书》《华和阳国志》的夜郎国竹王神话的影响。所谓王“长养有万武,遂雄夷狄……②。即自以为是所有夷狄之王。不管怎样解释,雄王为骆王别称和异写是无疑的。

骆越的解释

至于骆越的解释,是因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③,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与《交州外域记》所载的“骆人”同义,说明骆越与“骆田”有关,而骆田又与“骆”有关。

地名的骆字

骆字从壮语方面来说是地名。壮语对山麓、岭脚地带,统称为六(壮音读lok),“六”“骆”音近,壮人古时无文字,以汉字记音往往不够确切而难免有所走样,故“骆田”就是“六田”,就是山麓岭脚间的田。岭南特别是广西左、右江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丘陵很多,不少田地是在山岭间辟成的。这种田壮语叫“那六”,照汉语言就是“六田”或“骆田”。正因如此,岭南地区以“”或近“六”音的字如骆、洛、雒、罗、乐、龙、隆……等字作地名的到处都有。可见,岭南地区多骆(麓)田,把垦食骆田的人称为骆越,以别于闽越、于越、滇越、南越等等,是很自然的。

民族

骆越民族

骆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据《汉书·贾捐之传》载:“骆越主人,父子同川
浴,相习以鼻饮”。《汉书·南蛮传》: “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姓,夫妇之道”。《汉书·马援传》也提到骆越:“援好马,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此外,关于骆越的记载还见于《旧唐书·地理志》: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 “古西瓯、骆越所居”,又说党州(今广西玉林县境)“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潘州(今广东高州县):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邕州(今广西邕宁)宣化县;州所治,汉岭方县地。属郁林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早在周代就有骆人的记载,周秦和汉代活动于今广西地区的人们,有时被称为骆越,有时又被称为西瓯、有时则西瓯、骆越并称。可见它们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看出,西瓯是指与东瓯对举的居于古岭南地区的人们。

民族后裔

西瓯、骆越的后裔是谁?他们的后继族称是什么?一般认为紧接西瓯、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出现的乌浒,然后魏、晋、隋、唐时代的俚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古骆越人对蛇很崇拜)、宋代以后的、沙、侬以至今天的壮族。(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其他

注①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第二编第四章“雄王或雒王”—节。
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徐松石《泰族壮族粤族考》。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