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马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古代北方部族名

简介

【拼音】:bó mǎ
【释义】:古代部落。地近北海(北冰洋)。气候寒冷,积雪极深。天暖以人及马挽犁种五谷。好渔猎,以鱼、鹿、獭、貂、鼠等肉充饥。以皮为衣服。唐永徽中,遣使朝贺。就是后来曷刺国

记载

新唐书·回鹘下》载:“又有驳马者,或曰弊剌,曰遏罗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师万四千里。随水草,然喜居山,胜兵三万。地常积雪,木不雕。以马耕田,马色皆驳,因以名国云。北极于海,虽畜马而不乘,资湩酪以食。好与结骨战,人貌多似结骨,而语不相通。皆劗发,桦皮帽。构木类井干,覆桦为室。各有小君长,不能相臣也。’’
唐会要·卷一百》:“驳马。其地近北海。在突厥北。去京师一万四千里。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胜兵三万。马万匹。地寒。至冬积雪。树木不没者一二尺。至雪消。逐阳坡。以马耕种五谷。马色并驳。故以为国号。其使云去鬼国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眼鼻耳与中国人同。口在项上。土无米粟。噉鹿与蛇。
永徽二年十一月。朝贡使至。
“驳马,其地近北海,去京万四千里,经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焉。有兵三万人,马三十万匹。其国以俟斤统领,与突厥不殊。有弓、箭、刀、槊、傍排,无宿卫队仗,不行赏赐。其土境东西一月行,南北五十日行,土地严寒,每冬积雪,树木不没者才一二尺。至暖消,逐阳坡(浦波反),以马及人挽犁种五榖,好渔猎,取鱼鹿獭貂鼠等肉充食,以其皮为衣。少铁器,用陶瓦釜及桦皮根为盘碗。随水草居止,累木为井栏,桦皮盖以为屋,土床草蓐,如毡而寝处之,草尽即移,居无定所。马色并驳,故以名云。其马不乘,但取其乳酪充餐而已。与结骨数相侵伐,貌类结骨而言语不相通。唐永徽中遣使朝贺(突厥谓驳马为曷刺,亦名曷刺国)。
《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曷刺国

《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曷刺国

鬼国在驳马国西六十日行。其国人夜游昼隐,身著浑剥鹿皮衣,眼鼻耳与中国人相同,口在项上,食用瓦器。土无米粟,啖鹿豕及蛇。
驳马国南三十日行至突骑施,二十日行至盐漠念咄六阙俟斤部落,又北八日行至可史檐部落。其驳马、盐漠并无牛羊杂畜。其婚姻嫁娶与突厥同。土多松、桦树,每年税貂獭青白二鼠皮以奉酋长。”——《文献通考·卷348》

毛色斑驳的马

驳马,毛色斑驳之马。
《管子·小问》:“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 管仲对曰:‘意者君乘 驳马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
《周书·齐炀王宪传》:“太祖尝赐诸子良马,惟其所择,宪独取 驳马。”

梓榆的别名

简介

驳马,梓榆的别名。

引证解释

《诗·秦风·晨风》“六驳”三国·吴·陆玑疏:“ 驳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驳荦,遥视似驳马,故谓之驳马。”
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辩证》:“梓榆,南人谓之朴,齐鲁间人谓之 驳马。”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