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那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印度瑜伽行派后期的理论家。意译“方象”、“域龙”、“大域龙”、“童授”。因明学的集大成者。他原为南印度婆罗门,精通传统婆罗门学说。皈依佛教后,从犊子部论师诵习小乘经论,因答师问,惹怒于师,被逐门外。旋投世亲门下,改修大乘,研讨有宗;通弥勒之瑜伽,尤善正理之因明。他对婆罗门传统的正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创立了佛教新因明的逻辑体系。印度佛教逻辑史上将陈那以前的印度逻辑学说称为古因明,而将陈那之后的逻辑学说称为新因明。

学说

陈那的著作,可分前、后期。前期的代表作是《因明正理门论》,后期的主要作品是《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内容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讲能立及似能立,后一部分讲能破及似能破。他从两个主要方面创立新因明体系:①改古师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②继承、完善因三相理论(见印度逻辑史)。
陈那在哲学上是法相唯识论者。他虽然毕生致力于改造印度的形式逻辑,创造性地建立新因明,但他把逻辑有机地与认识论结合起来。陈那的作品,特别是最后的《集量论》是他的逻辑理论和哲学观点的总结。
陈那在《集量论》中巧妙地将其唯识论哲学观点寓于量的解说中。量,意即“知识来源”、“知识手段”或“实证知识”;印度哲学通常承认三量:现量,即直接感觉或认识;比量,即推理或间接知识;言量,即圣者或权威人物的言论或证言。陈那从逻辑实证出发,只承认现量和比量,取消言量。他在《集量论》中把现量划分为世俗现量和瑜伽现量,即经验的直接知识和超验的直接知识。世俗现量又分根识现量、意识现量和自证现量。根识现量,是五根感官(、鼻、舌、五官)直接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认识;意识现量,又称一念意识,是内感官(意根)对外感官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 5种直接的认识,认识的第一念便是前五识产生后续起而同时直接缘色的一念意识;自证现量,是对内在的喜怒哀乐等的感觉或统觉。意识现量和自证现量是把内在的意象作为对象,故无论对象或认识,都是纯心理、纯精神的。世俗现量认为,外部事物大至山河土地,小至针线草芥,都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但在本体上,则虚幻不真。按世俗现量说,无论其为内在的主观现象,或者是外部的客观现象,都是刹那起灭、变化无常的。和世俗现量相反,瑜伽现量则是真正的现量,永恒的实在。瑜伽,是一种内在反思方法,它要求修瑜伽者把思虑、语言、行动三者完全集中于精神上的一点。当在这一点上获得完全成功的突破时,能量的“见分”(主观意识)和所量的“相分”(客观意识的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意象)立即统一,出现一种绝对的精神境界──神秘的自证现量或超验的现量。在这些论述中,陈那虽然没有涉及唯识二字,但其实质是为了论证唯识论这一唯心主义哲学。
在认识论方面,就心、心所而立见分、相分、自证分,称为三分家;昔来与安慧之一分、难陀之二分、护法之四分说并称。更于因明学方面留有不朽之功绩,集因明说之大成,始创“新因明”,由九句因,始确立因之三相,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变古因明之归纳为演绎,造成印度论理学(因明学)划时代之新里程,被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或新因明之祖。关于师之因明学著作甚多,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列有八论,汉译藏经中现存有九部九卷:真谛译解卷论(与义净译掌中论同本)及无相思尘论(与玄奘译观所缘缘论同本)、义净译取因假设论及观总相论颂、施护等译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本(与义净译因明正理门论同本)。西藏译藏经中则收十一部。另外师亦善于文学,曾作杂赞、戏曲。承继陈那之因明学说者,有商羯罗主及法系继承者护法。
在唯识学上,陈那曾受小乘经量部的影响,而主张“有相唯识”说。又从“量”(认识)的方面考察,于心、心所立见分、相分、自证分三分。《成唯识论》卷二云(大正31·10b):
“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如集量论伽他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
陈那亦擅长文学创作。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赞咏之礼〉条载,陈那尝为摩咥哩制吒(Ma^tr!ccta)的《百五十赞》作唱和,于各颂之初又加一颂,而成三百颂,名之为《杂赞》。又,近世出版的戏曲《昆达玛拉》(《Kundama^la》),据称亦为陈那所作。

学说最大贡献

改革因明学说是陈那的最大贡献。他的因明学说被称为“新因明”。其改革要点有:①主张只有现量与比量两种认识,舍弃了圣教量、譬喻量等认识途径;②认为现量必须是纯粹的知觉,不带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别作用;③将五支作法变为三支作法,删去合、结二支;④创制“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充实了“因三相”的逻辑内容;⑤区分喻体与喻依,使同喻体与异喻体之间形成换质换位的关系;⑥提出“遮诠”说,强调概念通过否定事物矛盾性质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质。这些改革,将正理派与佛教古因明的类比推理改造成为演绎推理,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大飞跃和转折。

著作

陈那撰有40多部著作,大部分失传。现尚存的著作,藏译本有:《集量论》、《集量论释》、《观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释》、《观三世论》、《因轮抉择论》等;汉译本有:《观总相论》、《观境论》、《理门论》、《取事设施论》等。这些著作都是因明学的专著。此外还有1卷《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是讲解佛教教义的。《集量论》梵文原本迄今未发现。1928年,西方学者如兰德尔辑录了《陈那著作残篇》。1930年,印度学者爱恩伽罗论师根据藏文译本将《集量论》第一章《现量品》连同注释一起转译为梵文。此后,耆那教赡部胜论师又据藏语译本将《集量论》约三分之一的内容转译为梵文。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从藏译本转译为汉语的《集量论略释》。
此外,西藏译藏经中,收有《集量论颂》(Tshad-ma kun-las btus-pa)、《集量论颂注》及其异译、《观所缘缘论》(Dmigs-pabrtag-pa)及其注、《观三世论》(Dus gsumbrtag-pa)、《因明入正理论》(Tshad-marigs-par h!jug-pah!i-sgo shes-bya-bah!i rab-tubyed-pa)、《因明入正理论》(汉译重翻)、《Gtan-tshigs-kyi h!khor-lo gtan-la dban%-pa》、《Rnal-h!byor-la h!jug-pa》、《Kun-tu-bzan%-poh!ispyod-pah!i smon-lam-gyi don kun-bsdus-pa》等十一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