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姆猴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生活环境

体长56~65cm,尾长23~25cm,体重12~14kg。外形似猕猴,但比猕猴粗壮。全身棕褐色,脸部肉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区森林中。一般以 10~30头为群。多在高大乔木上活动,很少下地。主食植物性食物,包括果实、根、茎、芽及树皮,也吃昆虫。幼猴大多出生于春季
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西藏,现存量1万头左右。
熊猴生活环境热带、亚热带山区森林。它们的栖居生境和习性与短尾猴等有些
熊猴
相似之处,但熊猴栖居生境相对较高,在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栖居生境的海拔多在2500m左右,更具耐寒性,而且分布的纬度偏北。 熊猴在林中比短尾猴更喜树上活动。每日在树上的活动时间明显多于地上活动时间。熊猴种群相对较小,每群约10只。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雌性性成熟年龄约在4.5岁,雄性约3岁,妊娠168天左右,分娩期为每年的3-7月,每年1胎,每胎1仔,饲养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6年。熊猴已被列为我国国家级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部分种群栖息于西藏和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内并受到了较好的保护。在熊猴分布区内,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制止对熊猴的偷猎。

捕食

用手指在树干和树枝间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

迁徙

熊猴的整个分布区的总数量不超过30万只,其中有2万余只在保护区中,该数值可能过于乐观。熊猴在我国的分布区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及猕猴和短尾猴多,估计数量约8000只。

致危因素

在我国,熊猴数量减少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生境的森林被砍伐和破坏以及被偷猎。

人工饲养

环境优化人工饲养熊猴在围栏内提供一些既能表达动物天性而不伤害动物的设施、物品并对
成都熊猴分布图
其优化也是促进灵长类动物心理安宁的重要条件之一。具体事例包括笼内环境设施多样性、提供各种操练活动装置、多种饲喂方式等;此外,笼内猕猴的生活空间过小会给动物带来心理压抑这一事实已毋庸置疑,对此包括我国都把要求写进国标。 供食熊猴属于杂食性动物,以素食为主。除主粮外再配给多种多样的辅食并采用多样的定向式或搜寻式饲喂方式 ,对促进心理康乐和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Bayne等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如他们尝试在饲养单笼外挂一不锈钢台板,台板上固定一块由塑料制成的人工草坪作为供食台板,将细碎的辅食如瓜子仁 、爆米花、花生散放其上,被视为一种较好方法;或将食物隐藏在 PVC管制成的容器内,要让动物通过一定劳动、花费一定的时间慢慢获得;如给予猕猴带壳的花生,带皮的橙子等,其目的就是耗费动物更多的时间。而不鼓励像小动物那样集中供料,让它轻易获得。Chopra等曾观察到自然环境下猕猴白天生活时间的分配规律:20~35%用于取食,其中 10~25%时间用于寻找食物,5~10%的时间用于与同伴交往、玩耍、梳理毛发等;可见它们多数时间是为食物而”工作”;而实验非人灵长类终身限制于围栏或铁笼,如果没有花时间觅食的过程,动物容 易造成心理行为异常,容易自残、具有攻击性。

生活习性

熊猴很像猕猴,不留心就容易混淆。但仔细比较,熊猴粗壮,尾巴较短,不及身长一半,头上顶冠毛有个“顶漩”,从中间向四周旋开,故两者还是能区别。熊猴在中国的分布不及猕猴广,仅见於广西、云南南部和西藏南缘。熊猴大多生活在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一般是几十只一群。白天喜在河谷两旁的坡崖上活动。 熊猴群中雄猴间的“等级”分明,大群里还分开小群,以优势的雄猴为中心,雌猴和小猴以及软弱屈从的雄猴大多散居外围。大雄猴似乎具发号施令的权威。一群熊猴的活动范围约为七、八平方公里。群与群间的活动范围虽可相互重叠,两群相遇则会有争斗。但弱势的猴群往往避不与占优势猴群冲突,所以一般很少殴斗。熊猴的活动亦并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
猴群的社群关系既复杂又有趣。熊猴和其他猕猴一样,能作出多种表情,发出相互间联络的信号。仅叫声就有二、三十种不同声调,还有很多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例如软弱的个体把后半身对着优势猴,就算是屈从认输;朝着作这种姿势的对方竖起自己的尾巴,便表示优胜。摇晃树枝表示要进攻。遇惊时先爬上树顶,再下落地面,然后隐匿到草丛中。
熊猴与叶猴会同时在一处出现,能和睦相处,但不混群。 在熊猴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最高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休息活动在中午出现一个小的高峰,其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旱季大部分时间段的觅食强度均高于雨季,且早上7:00-10:00出现一段长时间的休息,而雨季里长时间的休息则发生在中午12:00-14: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熊猴平均花费39.6%时间用于休息,33.2%用于移动,18.3%用于摄食,5.1%用于理毛,2.4%用于玩耍,1.4%用于其他行为,其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在旱季熊猴明显增加用于觅食的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

食性

主要以野果及植物的鲜枝嫩叶为食物,也食部分昆虫、两栖动物和小型鸟类。生活于原始阔叶林中,喜成群在高大乔木上活动。杂食性,主要吃植物,也吃昆虫。

繁殖

迄今为止,有关熊猴繁殖习性的野外研究几乎无报道。

疾病与治疗

熊猴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其中以大叶性肺炎为主,小叶性肺炎次之,因结核、肺水肿、肺螨、异物性肺炎胸膜炎等疾病死亡的熊猴仅为8.5%。这主要是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不断改善饲养环境及卫生条件、保障动物的营养摄入的结果。患有大叶性肺炎的熊猴常常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行动迟缓、有时可见鼻腔渗出液,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纤维性炎症,严重时还可合并败血症。患有急性大叶性肺炎的熊猴在眼睑和鼻的基部表现明显的青紫色。大体解剖观察大叶性肺炎往往侵害肺的一个整叶、两个或多叶,肺表面具纤维素,病变呈弥漫型。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具较多浆液性渗出物,有时可见纤维素充塞于肺泡腔内连接成网,可见红细胞,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小叶性肺炎其病变分布多呈灶性坏死或出血,病灶周围多发生充血,水肿。 镜下可见肺泡内有红细胞、白细胞、脱落的肺泡上皮和少量纤维素,支气管粘膜和粘膜下层水肿,上皮脱落,支气管壁有细胞浸润现象,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时肺泡间隔剧烈增厚。肠炎死亡率降至第二位。最常见是由志贺氏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肠炎及痢疾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充血,水肿或肠粘膜溃烂,镜下可见严重者不仅表现为表层粘膜受损,还累及粘膜下层。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浓血便,内含血液、粘液及坏死的结肠粘膜(痢疾)。典型症状发生水泻,引起脱水、衰竭和中毒;呈半昏迷状态,伏卧于笼内。从病理学上来看,沙门氏杆菌性痢疾常侵害回肠和近端结肠,志贺氏杆菌性痢疾常侵害结肠,引起肠腺脓肿和淋巴组织脓肿,严重时发生肠套叠。在尸检中发现肺炎并发肠炎引起的死亡占相当大的比例(13.1%),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由于在疾病诊断中所具备的技术、方法不完善,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不高或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往往在治疗痢疾和肠炎时忽略了合并肺炎的治疗,今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在尸检中还发现患痢疾的熊猴经治疗肠炎已处治愈恢复期,但由于严重脱水而死亡。因此在治疗肠炎的同时应注意补充体液,对拉脓血严重的熊猴适当注射阿托品预防肠套叠。或经治疗猴粪便转好,但大体解剖中仍见到肠粘膜充血水肿现象,这提示不能仅以粪便的好坏作为痢疾或肠炎熊猴治愈的判断标准,应适当考虑其达到痊愈的恢复过程中的治疗保护。
熊猴感染肺炎
在幼年熊猴中,雄猴死亡数多于雌猴,这可能是因为雌猴在发育过程中体内某些因子在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所致,而在成年猴动物中,雌猴死亡数多于雄猴,这可能是雌猴在猴群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低,营养不足,繁殖生育中因子宫炎,流产,胎盘不下造成子宫内膜大出血以及体内内分泌因素调节不平衡等所致。 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一些可避免的因素引起的死亡,如重度Vc缺乏症。由于熊猴本身不能合成Vc,因而在饲喂过程中,应保证有足够Vc的供给。熊猴被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消瘦,或因肺螨感染可引起肺炎死亡。所以,对于熊猴体内外的寄生虫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应每年对所饲育的熊猴群进行寄生虫的预防及治疗,如在饲料中投入有效的防治寄生虫药物,体外寄生虫感染严重的熊猴,可采用药浴进行治疗。我们在治疗小婴熊猴炎时,曾有过注射青霉素引起过敏及致休克死亡的教训。在饲喂流质性药物治疗患病动物时,最好采用插管,以免流汁进入肺内引起死亡。
引起熊猴死亡,原因可能是与当地的气温及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1、2月中气温较寒冷,3、4月份开始由寒转暖,但由此引起各种病菌的复苏,加之苍蝇、蚊虫及野鼠的媒介传播,因而致使1~4月份死亡率高。而6、7月份雨季开始出现,气温及周围环境相对较好,熊猴群也较稳定,因而是熊猴转运、调整的较好季节,12月也是本地寒流及雨水较少的月份,熊猴群也相对较好,所以在一年中的1、2、3、4月份中特别注意做好动物保暖,预防疾病的工作,特别是4月是气温复杂多变的月份,要根据一年中气候及环境因素的具体改变做好动物的防病治病和环境清洁卫生,及时对疾病的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