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大城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梦寿卒,子诸樊即位,再迁都(一说第二年即诸樊元年,公元前560年方迁都)于吴(今苏州古城区),建周长5里的吴子城(今苏州公园)。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又命伍子胥在吴(今苏州古城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新都阖闾大城。前496年,阖闾葬于苏州虎丘。此后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覆灭,苏州做为吴国国都的时间长达110年左左。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历史学家顾颉刚更认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
苏州古城全图

苏州古城全图

对于阖闾城争议,不少史学专家认为,史实的认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科研工作,必须要有严谨的求是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不得半点虚浮,更不能为某种现实需要而作臆想。合乎逻辑的推论或有之,但终不能替代史籍、文献已有的结论和考古之发现。关于阖闾大城所在亦如此。在未发现考古新证据的情况下,史籍、文献的记载是不可漠视的唯一依凭。现根据史籍、文献及专家学者的权威结论,对阖闾大城作如下分述。

所在位置

1、我国第一部史书《史记》中,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记:“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司马迁又在《春申君传》有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请注意:“吴”、“阖闾”、“春申君故城”、“江东一都会”这四大不可割裂的关键词。司马迁亲历吴越,“登姑苏,望五湖”,参观过阖闾故城,而故城为楚春申君之封地宫室所在。这个“都会”即苏州。
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明确写道:“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使伍子胥在姑苏建筑大城。”
3、唐代张守节竭一生精力撰写《史记正义》,被史界认定是对《史记》“最为详备的注释”。“正义”者,历代注释经史之名也。张守节在《史记·吴太伯世家》首句“吴太伯”之后,注释云:“寿梦卒,诸樊南徒吴,至二十一代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4、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53年5月在苏州作《中国古代城市》学术讲演时说:“苏州是历史遗迹最多的地方,苏州城是吴王阖闾时伍子胥所造,到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中国最古的一所城池。”
5、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者高泳源先生上世纪在《古代苏州城市布局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写道:“苏州建城始于春秋时期,历已二千四百余年,虽备经战乱,饱受沧桑,城垣屡遭破坏,然迭经重修,其位置和范围基本没有改变。”

规模大小

目前所见最早记述阖闾大城规模的是《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1、成书于东汉明、章帝之间(公元60—70年左右)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举伍子胥为“行人”(春秋战国时管朝觐聘问的官名),接受伍“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的建议,委派伍子胥建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
2、成书于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越绝书》卷二《吴地传》中则详细记述了吴大城的规模:“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吴越春秋》与之基本一致。
3、唐末陆广微《吴地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苏州地方志,书中也明确记载了阖闾城筑建的规模:“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辑者注)伍子胥筑,大城周四十五里三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与前记亦无不同。
4、无锡高燮初主编《吴地文化通史》第三篇第二十六章(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桑荟撰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许辉修改、统稿)记:“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将都城迁到苏州,派伍子胥筑城。新筑的城因近姑苏山以及姑苏台而被称姑苏城,规模宏大,城周47里,有八门,大城内筑有小城,即内城,城高4.8丈。阖闾所筑的姑苏城奠定了今日苏州城的规模。”

布局形制

1、《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的八座水陆城门,为阊、胥、巫(“平”)、齐、娄、匠(“相”)、盘、蛇(居南)门。其东西之间,“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南北之间,“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据此推算,大城总周长约三十八里左右。前述四十七里,应为三十七里之误。
2、《吴地传》记载,大城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顾颉刚先生在上述的学术讲演中,讲到古时人居高坡,后迁居平地,仍要堆土作屋基时说及苏州公园。他指出:“苏州公园,从前是吴王的宫,古代叫高平里。我小时从言桥到王废基,还要上高坡,后来才爬平了。”
3、《吴地传》记载:“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小城东,从武里西。”
4、《吴地传》还记载,大城外有“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
以上说明,作为吴国都城的阖闾大城是由外郭、大城和小城(即子城,亦称宫城)三座城垣组成,和当时各地诸侯的都城营建规制基本一致。《墨子·非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外为之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为佐证。

城池特色

阖闾大城根据南方水乡的特点,设立水门,有陆门八,水门八。《吴地传》载:“从阊门到娄门,陆道广二十三步(约30米),平门到蛇门陆道广三十三步(约40米),水道广二十三步(约36米)。
秦汉“六尺为步”,阖闾大城内街道、河道宽达30—40米,超过了北方诸侯都城,且条条街河都由陆水八门连通城外。据《史记·春申列君列传》、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当时城内已有“四纵五横”的河道网沟通。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罗城”目有“苏州城作‘亚’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七县(盖指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射台、华池、华林园、石龙七处王宫、台榭和苑圃)八门,皆通水陆”等记载,与以上史籍所记相符。
顾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指出:“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是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此即为阖闾大城最大的特色。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石琪主编《吴文化与苏州》;吴奈夫著《史志文论集》。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