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遥感是“遥感技术”的简称。它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用各种探测仪器,从远距离探查、测量或侦察地球上、大气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情况,这种与目标不直接接触而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方法称遥感。
地形

地形

1960年,地理学家普鲁特首先提出这一术语。遥感技术是六十年代以来在航空摄影、航空地球物理测量等方法基础上,综合应用空间科学、光学、电子学及计算机技术等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的遥感技术仍以地球(包括大气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利用各种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性能,由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运载工具上的各种传感仪器,从远距离接收或探测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情况和动态资料。由于这种方法具有覆盖面积大、获取情报速度快、受地面障碍限制小,并能在短时期内连续、反复进行观测等优点,因而在探测自然资源、监视环境动态变化、气象观测、军事侦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遥感仪器(传感器)、运载工具(遥平台)、地面管理和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资料判译和应用机构等四个部分组成。按运载工具的类型,遥感技术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机载)遥感和航天(星载)遥感等。
遥感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地面及航空遥感试验,发挥适用于地质找矿、地质环境的遥感系统,进行图像、数字数据的处理和地质判释。遥感地质需要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电磁辐射理论、现代光学和电子学技术以及数学地质的理论与方法,是促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

研究内容

遥感技术所取得的地面图像和数据及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在地质学的应用 。又称地质遥感。
遥感地质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检测

检测

①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谱特征。
②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在遥感图像上的判别特征。
③地质遥感图像的光学及电子光学处理和图像及有关数据的数字处理和分析。
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制图、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工程、灾害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图像相当于一定比例尺缩小了的地面立体模型。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各种地物(包括地质体)的特征及其空间组合关系。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包括对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地质解释,是指应用遥感原理、地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以目视方法揭示遥感图像中的地质信息。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岩性和地层解译。解译的标本有色调、地貌、水系、植被与土地利用特点等。
②构造解译。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勾绘和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迹的形态、产状、分布规律、组合关系及其成因联系等。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③矿产解译和成矿远景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解译工作。在大比例尺图像上有时可以直接判别原生矿体露头、铁帽和采矿遗迹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多波段遥感图像(尤其是红外航空遥感图像)解译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地层、构造以及围岩蚀变带等地质体。除目视解译外,还经常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矿产信息。成矿远景分析工作是以成矿理论为指导,在矿产解译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将矿产解译成果与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圈定成矿远景区,提出预测区和勘探靶区。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矿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手段。

技术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共体等。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共体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的分类方法,可以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
遥感地质

遥感地质

中国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中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为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关单位先后在雅砻江二滩电站、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工程、黄河龙羊峡电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鹤滩及乌东清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从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90年代起,在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如京九铁路沿线等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90年代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小比例尺“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特别是近年在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向山港跨海大桥等。
经过实践,摸索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即利用遥感信息源,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图像处理为辅,将重点区遥感解译成果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并利用其它非遥感资料,综合分析,多方验证。
传统的遥感地质以大的岩性构造、隐伏体为识别目标,
由于早期的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都比较低,而一次成像覆盖面积较大(如LandSat TM一景覆盖范围为185 km×185 km),对于地表宏观构造特征可以很好的表现。早期的遥感地质主要任务是识别大的岩性构造、隐伏体(影像中的线性体、环形体),进行区域性构造解释及隐伏断裂构造识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地貌构造目视解译、地质动力解译分析以及地质指示模拟。其中遥感地貌构造目视解译发展最成熟、应用范围也最广。而地质动力解译分析和地质指标模拟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正处在探索与发展之中。
而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光谱遥感数据具有成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达10nm,使得其在岩矿识别和地质矿物识别填图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状

遥感地质应用,线、环解译技术普及,但提高有限,标准化程度很低。利用影像单元、影像岩石单元为依据的遥感填图技术,也有规范化的路要走。遥感异常提取技术虽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区实施大规模快速“扫面”,但在其他景观区应用、还有许多方法技术问题急待解决。矿物填图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正在逐步走向实用化。数字地质信息提取技术才刚刚起步。
地貌

地貌

遥感技术与其他勘查技术一样,有特定的物理基础,有一定的应用前提。它与常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不同之处:研究的对象是从空中垂直向下拍摄的地表多波段图像;它只能提供由影像可能提供的那部分地质信息;从图像上是不可能获取必须通过野外实地观察研究、取样化验鉴定才能取得的那部分地质资料。因此遥感技术应用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宜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遥感技术所取得的地面图像和数据及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在地质学的应用。又称地质遥感。
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谱特征。
②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在遥感图像上的判别特征。
③地质遥感图像的光学及电子光学处理和图像及有关数据的数字处理和分析。
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制图、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工程、灾害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是以电磁波为媒介的探测技术,对遥感目标(如地球)的电磁波辐射特性进行探测和记录,记录的数据通过遥感平台上的数据通讯和传输系统传送到地面接收站,通过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得到图像和数据磁带。遥感图像相当于一定比例尺缩小了的地面立体模型。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各种地物(包括地质体)的特征及其空间组合关系。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包括对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地质解释,是指应用遥感原理、地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以目视方法揭示遥感图像中的地质信息。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岩性和地层解译。解译的标本有色调、地貌、水系、植被与土地利用特点等。
②构造解译。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勾绘和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形迹的形态、产状、分布规律、组合关系及其成因联系等。
③矿产解译和成矿远景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解译工作。在大比例尺图像上有时可以直接判别原生矿体露头、铁帽和采矿遗迹等。
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多波段遥感图像(尤其是红外航空遥感图像)解译与成矿相关的岩石、地层、构造以及围岩蚀变带等地质体。除目视解译外,还经常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矿产信息。成矿远景分析工作是以成矿理论为指导,在矿产解译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将矿产解译成果与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查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圈定成矿远景区,提出预测区和勘探靶区。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矿产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手段。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