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绿岩套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概况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是一种可与大洋岩石圈对比的独特的镁铁质-超镁质岩石组合,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包括以下岩石序列:(l)超镁铁质杂岩,由不同比例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组成,具有变质变形组构;(2)堆晶辉长质杂岩,以堆晶结构为特征;(3)镁铁质席状岩墙(床)杂岩;(4)镁铁质火山杂岩,主要为枕状玄武岩,常见枕状构造;(5)与蛇绿岩伴生的岩石有富钠的长英质侵入岩喷出岩硅质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
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简单称为蛇绿岩(ophiolite),就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在地学中这个就是有名的Steinmann“三位一体”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二者在岩石类型和岩石序列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简单地说蛇绿岩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温度很高而导致了碰撞接触带的洋壳物质发生了变质而形成的。)
蛇绿岩代表地史时期存在一个广阔的大洋。

成因

蛇绿岩成因一般解释为由洋中脊海底扩张作用而形成的大洋岩石圈的侵位形成。简单地说蛇绿岩就是由于两个板块碰撞的时候温度升高而导致了碰撞接触带的洋壳岩石发生了变质而形成的。

基本特征

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蛇绿岩一般是灰绿色,其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
一个发育完善的蛇绿岩套从底部到顶部的岩石组合顺序是:变质橄榄岩→堆积杂岩岩墙杂岩→枕状熔岩,表现出一种假地层的蛇绿岩层序,这种层序性是蛇绿岩套的基本特征。
蛇绿岩套的层序与大洋岩石圈剖面可以逐层对比,枕状熔岩和岩墙杂岩与大洋层2,堆积辉长岩与大洋层3,堆积橄榄岩和变质橄榄岩与大洋上地幔彼此一一对应,且对应层的地震波速值也很接近,可以把蛇绿岩看作是大洋岩石圈的代表。而大洋岩石圈是在板块离散边界上,在海底扩张中心形成的,如洋中脊、边缘海(弧间盆地)、陆间盆地。
蛇绿岩套

术语发展

蛇绿岩(Ophiolite)这个术语是布隆奈尔特(Brongniart)于1827年提出的,它的希腊文含义是蛇纹状岩石﹐中文曾音译为“奥菲奥岩”。随后在1905年斯梯曼(Steinman)把它定义为:由细碧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规则排列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成岩石的组合,岩石中含有由后期变质作用产生的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它们的形成与地槽发展的早期阶段密切关。

科学发现

沿着我国雅鲁藏布江断断续续分布着一种黑绿、暗绿和紫色的一套岩石,它们即为蛇绿岩套。它在西藏境内的分布长达1000多公里,沿着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洋的急拐弯一直延伸到缅甸和巴基斯坦
根据科学家们的考察研究,蛇绿岩套同海洋底部的岩石非常相似。所以地质学家们把它看作是古海洋地壳的残骸。在五千万年以前的漫长地质时期里,喜马拉雅地区是分隔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的一片汪洋大海,这海叫特提斯海(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份)。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就是古特提斯海洋地壳的残余碎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俯冲时被挤出地表的。它把原来为海洋分隔的二个大陆连接起来,所以地质学家们又把它称为雅鲁藏布江缝合线。

研究意义

蛇绿岩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後盆地、弧前盆地岛弧等构造环境。大陆上发现的蛇绿岩﹐多数是大陆裂解或弧间扩张的产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绿岩。蛇绿岩不但是为大多数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们所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解释喜马拉雅山形成这一重大地质理论问题时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也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相关矿产

蛇绿岩深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铬铁矿、铂族元素、金、镍。当喷射的富金属卤水与海水反应﹐在低洼地可形成铁、铜、锌、锰矿床。此外﹐蛇绿岩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