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光典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人物经历

蒯光典幼年就十分聪慧,八岁能诗,曾随父官江南,所师友多当代名儒,闻见日扩,名亦日起。其论学务明群经大义,而以六书、九数为枢纽,治六书则必求义类以旁通诸学,识双声以明假借。
蒯光典性强记,有口辩,尤熟於目录掌故。有所论难,援据该洽,莫能穷也。
蒯光典是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三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官候补道,后为李鸿章的侄婿。李鸿章的昆仲不止李瀚章一人,也不知蒯光典娶的是哪一位李女,但光是这位叔岳便足可风光一时了,何况蒯光典学问优博,藏书丰富,但生性狂傲,有“蒯疯子”的雅号。他从翰林院检讨外放江苏候补道,老虎班兼朝里有人,当然是一位红得发紫的候补道。
他是一位翰林,曾因案发被押解回籍。由于他为学笃实,主张经世致用,对西学颇有研究,故张之洞于公元1895年请他到两湖书院任教。
公元1896年,两湖书院设东西监督,梁鼎芬为东监督,讲中学;蒯光典为西监督,讲西学。由于中、西监督学术观点不同,性格气质各异,常常引发冲突。公元1898年蒯光典离开了武汉。
蒯光典交游甚广,与名流时彦多有交往。蒯光典知识面极为广博,文章也极佳。他对古代文献加以了认真整理和注说考证,兵积极扶持和培养后进,深受学界好评。

蒯光典门生

我国著名的林业学科教育奠基人李寅恭(公元1884~1958年),由于在十岁时其父在甲午战争中为国牺牲,少孤失学,就寄食于翰林蒯光典门下,由蒯光典亲自培养。蒯光典督学英国时,将李寅恭也带去异国深造。
香港报业大亨包天笑(公元1876~1973年),当年也是由蒯光典一手提拔重用的。蒯光典是新派人物,在上海办有金粟斋译书处,因为包天笑学过日文英文,蒯光典便派其到上海去主持其事,严复的《原富》、《穆勒名学》和《群学肆言》等书,便是金粟斋译书处出版的。那时商务印书馆还只是替人家排字印刷的规模,金粟斋的书便由商务所排印。蒯光典年长于包天笑一倍,两人一见如故,包天笑这才得以饱览蒯光典丰富的藏书,而且这才真正遇到了名师,包天笑教蒯光典的儿子,蒯光典则教了包天笑一切学问。蒯光典致送包天笑的馆焚(工资)是每月十二元,堪称美馆。蒯光典当日的肥差是江苏十二圩的盐务督办,为全省第一美差。

人物思想

在清朝晚期的变法潮流中,蒯光典是一位极富现实感的人物,与理论先行的康有为诸人不同。其政治思想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旨在改善民生、革新行政;后期则以议员政府、普及教育为归宿。在民生方面,主张减轻农民负担,权力退出商业运作;在革新行政方面,则主张“定则例”,即行政必须公开与透明。光典深知,为政之要在于政府与人民互相监督。

出国留学

戊戌六君子被难后,蒯光典的金粟斋居然在租界大量印行谭嗣同的名著《仁学》,惹起北京一些守旧派的不满,风传要参劾蒯光典的消息很紧,而且蒯光典本人也补授实缺淮扬道,不暇再顾译书处,便把金粟斋收歇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由慈禧太后把持的清政府先后派遣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蒯光典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被任命为欧洲留学生监督,出使英国。
经多年阅历及欧洲之行,终于得出结论:即英国式议员政府与普及教育、公共卫生二项最是根本,乃“周情孔思”。更以为,教育之目的绝非仅是培养精英,而必须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之内容则不在某一类的学说,而在基本的、科学的知识。如此看法,显已越出了士大夫传统之见。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