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纳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美国生物化学家

简介

萨姆纳(Sumner,James Batcheller;1887~1955),1887年11月19日生于马塞诸萨州坎顿,
1955年8月12日卒于纽约州布法罗。1910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13、 1914年分别获该校硕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学位;1914年在科内尔大学医学院任生物化学助教授,1929年起任教授。自1947年起,他兼任康奈尔大学因他而设立的酶化学研究室主任。

成就

20世纪20年代,萨姆纳相信酶是蛋白质 。他从1917年开始用刀豆粉为原料,分离提纯其中的脲酶(刀豆中脲酶多,易于测定)。1926年他成功地分离出一种脲酶活性很强的蛋白质。这是生物化学史上首次得到的结晶酶,也是首次直接证明酶是蛋白质,推动了酶学的发展。1937年他又得到了过氧化氢酶的结晶,还提纯了几种其他的酶。由于脲酶和其他酶的工作,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著作有《生物化学教本》、《酶的化学和方法》(与G.F.萨默斯合著)、《酶-化学及其作用机制》(与K.迈尔巴克共同主编)等,后两种已被译成俄文等其他文字。

美国社会学家

代表作

《社会阶级间的负债》(1883年),《民俗论》(1906年),《事实的挑战及其他》(1916年)

思想背景

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和自由放任思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神学理论以及美国社会政治新思潮。

主要学术思想

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其中存在的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社会的不平等是自然的状态和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竞争导致有益的结果:消灭不适应者,保持种族兴盛和文化繁荣。社会科学对民俗的研究,与生物学对细胞的研究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切社会制度还原为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民俗和民德;风尚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个人层面上叫习惯,群体层面上叫风尚。民族风尚包括一切标准化的行为方式,其形成原因有两类因素:各种利益之争(生存竞争中的保卫和进攻);人类行为的四种主要动机——食欲、性欲、虚荣心和逃避恐惧的心理(其基础在于利益);风尚不是人的自觉意志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只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形式,在于内群体间和外群体间的争斗和竞争;同一类习俗标志着同一个种族;内群体中存在一种团结的合作关系;和外群体之间是一种敌对关系(民族中心论)。应当反对任何形式的人为或国家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干预,社会整体运行的机制就是竞争,社会是竞争着的群体的组合。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