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生物院组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原理和合理药物设计的方法成功设计合成了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I型选择性抑制剂。该先导化合物对HDAC1和HDAC9的选择性是天然物largazole的10倍。这为进一步研究具有选择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提供了非常好的
模型。该研究成果已于2012年12月在美国化学会期刊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上在线发表(DOI:10.1021/ml300371t)。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是抗肿瘤药物的一个可靠
靶点,具有选择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门领域。该研究对肿瘤表观遗传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二、基因转录的有序调控是机体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前提,如果基因转录调控功能紊乱,细胞就可能发生癌变。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与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及去乙酰化的失衡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体内,负责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是一对功能相互拮抗的蛋白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AHT)和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机体利用这两种酶对组蛋白氮端氨基酸残基进行乙酰化和去乙酰化,调节染色质的结构。进而调控基因转录。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能引起乙酰化核小体组蛋白的堆积,提高p21基因的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分化或凋亡,可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病及 实体瘤的治疗。科研人员对HDAC抑制剂的体内、外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部分HDAC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三、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中部由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周围围绕DNA,尾部为组蛋白H1。核小体表面修饰与基因表达调控联系密切。组蛋白乙酰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共价修饰,通过招募染色体构型重建复合体引起染色体构型发生改变。染色体构型改变使高度螺旋的染色质变得相对松弛,便于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使组蛋白乙酰化的主要是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使组蛋白去乙酰化的酶称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通常认为,组蛋白的高乙酰化是转录活跃的一个标志,而低乙酰化则与转录抑制有关。
四、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核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核心组蛋白的N端尾部可以通过各种修饰与DNA及其他蛋白发生作用,调整核小体以及染色质结构,从而使被抑制的
基因重新恢复活性。组蛋白乙酰化 /去乙酰化修饰是基因转录调控的关键机制之一,这种修饰作用分别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调控。HAT促使染色体的解聚,激活转录;而HDACs则封闭DNA,抑制转录过程。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HAT/HDACs平衡的紊乱不仅会使基因表达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而且与一些以慢性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关,如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慢性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系统性硬化等。因此,关于HDACs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在这些疾病病因及治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五、膀胱肿瘤是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特点是易复发与转移。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与进展,提高膀胱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重要研究方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为新一代的抗肿瘤药物,时下正成为肿瘤化学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指导临床对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神经胶质瘤(gliomas),是时下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根据发生的部位和组织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星形细胞瘤(astrocytic)、室管膜瘤(ependymal)、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al)、脉络丛瘤(choroidplexus tumors)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astoma)等。时下的治疗手段主要集中于手术、放疗和化疗三个方面。由于该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很难确切判定肿瘤边界;放疗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损伤较大,且一些恶性胶质瘤(如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在手术和放疗后平均生存期不足12个月,2年生存率仅为10%。一些经典的胶质瘤化疗药物(如:卡莫司汀、尼莫司汀),由于人脑内血脑屏障(BBB)的存在及胶质瘤对这些药物存在着耐药性,治疗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此,寻求有效的化疗药物,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就成了时下一个重要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