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姆记谱法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中世纪的记谱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用希腊字母变化而来的符号,后来有了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即在歌词上方标出一些与语言重音、抑扬相对应的符号。11世纪初出现了用一根线贯穿纽姆符号的线谱,接着出现了两根、三根,11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四线谱。
从8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咏不致因间隔时间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添加一些于语言重音或标点相似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明旋律的上下走向趋势。
将近9世纪中叶,出现了用纽姆符号抄写的完整圣咏旋律。在记谱法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开始按照音程的大小来排列纽姆符号之间的上下空间距离。到11世纪,形成了指明旋律音高音程结构的纽姆记谱法
与此同时,开始用彩色的横线来指明半音所在的位置。红线表示F音,前面冠以字母F;黄线表示C音,前面冠以字母C。后来字母F演变成F谱号,字母C演变成C谱号。
到11世纪下半叶,又增加了两条黑线,成为四线谱。纽姆谱逐渐演变成线谱。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乐谱已能被现代人读懂。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