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拼音:kōng 注音:ㄎㄨㄥ
部首:竹 部首笔画:6 总笔画:14
康熙字典笔画( 箜:14; )
五笔86:TPWA  五笔98:TPWA  仓颉:HJCM 四角号码:88102  UniCode:U+7B9C 
规范汉字编号:5749

民俗参考

汉字五行:木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非姓氏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空(zhukong)  [ 汉字部件构造 ]:竹宀八工
[笔顺编号]:31431444534121
[ 笔顺读写 ]:撇横捺撇横捺捺捺折撇捺横竖横

音韵参考

[ 上古音 ]:东部溪母,khong
[ 广 韵 ]:苦红切,上平1东,kōng,通开一平东溪
[平水韵]:上平一东
[ 粤 语 ]:hung1

基本字义

kōng
〔~篌〕古代弦乐器,像瑟而比较小,弦数从五根至二十五根不等。

常用词组

箜篌箜篌引箜簧 竖箜篌 卧箜篌

相关典故

箜篌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我国古代的拨弦乐器,最初名曰“坎候”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卧箜篌

远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南方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象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它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不仅流行于我国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在隋唐时还东传日本,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通典》曰:“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以后,在我国日渐销声匿迹,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而成为今日之玄琴。在日本,因经由当时的百济国(朝鲜)传入,而称其为百济琴。

竖箜篌

竖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亦广泛流传。
箜篌也称“胡箜篌”,其外型既有和西方竖琴相象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风首箜篌和龙首箜篌。东汉之时,竖箜篌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是西域古乐器。《隋书·音乐志》云:“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通典》也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这说明竖箜篌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
竖箜篌多以丝为弦,元代也有以为钢弦的。东汉时用于宫廷,隋唐时用于龟兹、疏勒、西凉、高丽诸乐,敦煌隋唐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都有竖箜篌。宋时用于教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十日天宁节……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
在新疆克孜尔尕哈干佛洞第23窟和库木吐拉干佛洞63窟中都有竖箜篌的描绘。乐工身披彩带,上身半裸,双目下视正用左臂夹着竖箜篌,两手拨动琴弦。壁画中的竖箜篌很典型,但遗憾的是当年艺术家没有画出竖箜篌的弦数。这种竖箜篌体积不大,竖抱在胸前弹奏,比那种立地竖起的箜篌显得小巧玲珑。
东汉时期,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它在隋唐时代,用于“胡乐”的龟兹、疏勒和高昌诸乐以入高丽乐中。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够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的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后来箜篌又东渡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并有脚柱,张着二十多条弦的竖箜篌,在中国乐坛上盛行于晋到隋唐时代。宋吴自牧《梦梁子》卷三里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缕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箜篌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在我国大同云冈石窟有奏乐场面的浮雕上、敦煌的“隋唐乐队”壁画上和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上,都能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

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是东晋之初由印度中亚传入我国的,四百年多以后,唐德宗(公元780一805年)时,从强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通典》云:“凤首箜篌,颈有轸。”这是颈有辖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缅甸竖琴。
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高丽乐中。古代描写箜篌的诗屡见不鲜。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刘兰芝“十五弹箜篌”的诗句。最著名的一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李贺在京都长安作奉礼郎小官的三年间写的,诗中所提到的李凭是当时宫廷里著名的乐工。诗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喉,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刚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是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它以一场秋雨为线索,明写天气变化,暗述李凭演奏箜篌的过程,并借神话来写听众,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头,就把人们引入一个不同凡响的音乐境界。技艺高超的乐师李凭,在天高气爽的秋日弹奏精致的箜篌,吸引了天空流云停步聆听,引起了湘妃素女愁哀思。
进而作者从更多的侧面描摹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或以情响声,声清脆,象昆仑山美五破碎;音高昂,如凤凰放了歌喉。乐曲悲凉,叫芙蓉哭泣垂泪,旋律欢快,令香兰含笑仲头。
紧接着诗人想象的翅膀又飞到了古代的神话传说里:那优美的音乐,扣动天帝的心弦,那激越的声响,震破了女娲所补的苍天,那精妙的乐曲,唤起了音乐能手神妪习练的兴趣。那非凡的旋律,连月宫的吴刚和玉兔也听得入了神、着了迷。
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尽管我们无法听到李凭弹演箜篌的音响,但诗人借用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音乐形象贴切地细加描摹,使我们还能领略到一些当年演奏时的动人情景,并感受到乐曲的高低强弱、松紧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了,这种笔态横生,奇思奔放的描写,天地动容,山河呼应,使音乐形象更鲜明地突出起来。诗人以昆玉、凤凰、芙蓉、香兰发出的某种声音来夸张地比喻箜篌弹奏的乐曲,是以这些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给人们——和美感:昆玉宝重、凤凰高贵、芙蓉俏丽、香兰幽美。它们的象使人喜爱,人神往,音乐形轻提供广阔飞腾的空间。
诗人用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辞,用花草动容、寒气消失、神人感奋、鱼蚊欢舞、吴刚停斧、玉免忘寒的场面,夸张而又准确地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魅力。声、情。景融为—体。到了似实似虚、似真似幻的境界。
箜篌盛行于汉、唐时期,它是唐十部乐中重要曲乐器之一,在宋、元两代继续流传,明末渐少使用,以至失传达三百年之久。为了挽救这古老的乐器,前些年,我国音乐研究部门根据历文资料再制了它,使古老的箜篌复活了。
新制成的箜篌,装有两排同样的弦,每排有四十四根。由于是双排弦,它可以演奏两个声部的复调旋律。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同时可以模仿古筝的推、揉、控、龈和模仿古琴的泛音奏法。如今箜篌常用于独奏。重释相为鞘舞伴奏,并在民族乐队中应用,探受听众的喜爱。月宫的吴刚和玉兔也听得入了神、着了迷。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