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福利经济学(经济学分支学科)

福利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初形成于英国。它经过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发展阶段。前者建立在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庇古,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 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值的可能性;后者建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帕累托,他首先考察了“集合体的效用极大化”问题,提出了“帕累托最适度条件”。目前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西方主要经济学家都要涉及这一领域。

福利经济学(庇古创作的经济学著作)

《福利经济学》是英国经济学家阿瑟·赛西尔·庇古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20年。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增加社会福利。庇古根据边际效用论提出两个福利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基础,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系统论述了福利的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起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该书既是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旧福利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在整个福利经济学乃至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福利经济学(2007年王桂胜所编著图书)

《福利经济学》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本书分九章介绍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