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理论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古时的人们已知道盐能够溶于水中,并学会“煮海为盐”和晒取海盐,可以说,自从测定盐在水中的浓度开始,人们就已开始对溶液的性质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性质的理论根据。早在19世纪50年代,威廉逊和克劳胥斯就已经提出过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电解质溶液中,电解质的分子和形成它的原子都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分子和邻近的分子之间不断地交换原子或基,因此分子的离解和原子的化合是永远存在的一种连续过程,他们又指出,这些离散出来的原子只能存在于很短暂的时间内。
同时,克劳胥斯认为,在外电力的影响下带正电的原子被电力驱向负极,带负电的原子则驱向正极,故而产生电解。他说,尽管分子的离解度非常小,但是由于离解和初化合不断地进行着,所以电解并不会停止。
1872年,法夫尔和瓦尔生指出,盐能够电解成它自身的万分是水的溶解作用使然,这种溶解作用使盐的电解成分达到完全游离的状态,至少可以达到彼此独立的状态。虽然这种状态很难测定,但是法夫尔和瓦尔生认为它与最初的状态是大有区别的。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观点已和后来的电离理论极为相似了。
1885年,拉乌尔在对盐的电解液进行研究。通过对正电基和负电基单独产生的物理作用的考察,他得出结论:正电基和负电基(此处的基即离子)是以简单混合的状态存在于溶液中的。与法夫尔及瓦尔生的观点相比,拉乌尔与其相似之处,但后者更为明确,也更接近电离假说。
系统明确地提出电离假说的是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他成功地应用了前人实践的成果和他本人关于电解溶液导电性研究的经验,于1887年发表了《关于溶质在水中的离解》这篇著名论文。在本文中,阿累尼乌斯阐述了他的观点。与克劳胥斯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盐溶于水中之后即刻自发地大量离解成为正、负离子,并认为,离子带电而原子并不带电。两者可以视为不同物质。把同量的盐溶在为不同量的水中,溶液愈稀则电离度越高,同时分子电导U也就越大。到无限稀释时,分子全部变为离子,溶液电导U(无穷)就趋于最大值。他将U/U(无穷)叫作“活度系数”(即当今所说的离解度),用α代表。阿累尼乌斯进一步指出,凡是不遵守范霍夫的凝固点降低公式在右边都要乘上i(i>1),才能与实验结果相符,这是分子离解成离子后,溶液内溶质粒子增加的缘故。他说,如果一个分子离解成离子后,溶液内溶质粒子增加的缘故。他说,如果一个分子离解成几个离子,i=1+(n-1)α。阿氏以许多电导数据计算i值,所得的i值和凝固点降低实验所得i值几乎完全相符,这个成果极大的说明了他的电离理论的成功和正确。
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对当时的许多现象都作了恰当的解释。电离理论认为,在电解中,两极间的电位差并不起分解分子的作用,只是指导离子的运动方向。同时还认为,相同当量的任何溶质的离子都带有相同量的电荷,因此两极物质当量常常是相同的,这一点与法拉第的见解不谋而合。对于各种溶液中的反应热,电离理论也给予了很好的解释。分析化学中的许多现象,诸如沉淀、水解、缓冲作用以及酸和碱的强度等等,都可以从电离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
当然,电离理论也有它自身的瑕疵,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奥斯特瓦尔依据电离理论推出的“稀释定律”公式不能适用于盐、强酸和强碱上,这个缺陷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得到初步解决。
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在一开始就得到了范霍夫和奥斯特尔的大力支持,但是更多的人则对阿累尼乌斯和他的理论横加非难。但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历史的进步,阿累乌斯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以新的思想来阐明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把人们对电解质溶液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阿累尼乌斯在化学发展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