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本病早在19世纪末即被发现,目前本病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世界养牛的国家。
病原 本病病原为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virus,简称BLV)。本病毒属于反录病毒(Retroviridae)、丁型反录病毒属
(Deltaretrovims)。病毒粒子呈球形,外包双层囊膜,病毒含单股RNA,能产生反转录酶。本病毒是一种外源性反转录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淋巴细胞DNA中。本病毒具有凝集绵羊和鼠红细胞的作用。
病毒有多种蛋白质,囊膜上的糖基化蛋白,主要有gp35、gp45、gp51,、gp55、gp60、gp69,芯髓内的非糖基化蛋白,主要有P10、P12、P15,、P19、P24、P80,其中以gp51,和P24的抗原活性最高,用这两种蛋白作为抗原进行血清学试验,可以检出特异性抗体。
病毒可用羊胎肾传代细胞系和蝙蝠肺传代细胞系进行培养。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牛、绵羊、瘤牛,水牛和水豚也能感染。在牛,本病主要发生于成年牛,尤以4~8岁的牛最常见。病畜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平均为4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病可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及经初乳传染给犊牛。
近年来证明吸血昆虫在本病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头),可以起到机械传播本病的作用。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本病毒可以感染人,但要作出本病毒对人完全没有危险性的论断还需进一步研究。

疾病症状

本病有亚临床型和临床型两种表现。亚临床型无瘤的形成,其特点是淋巴细胞增生,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对健康状况没有任何扰乱。这样的牲畜有些可进一步发展为临床型。此时,病牛生长缓慢,体重减轻。体温一般正常,有时略为升高。从体表或经直肠可摸到某些淋巴结呈一侧或对称性增大。腮淋巴结或股前淋巴结常显著增大,触摸时可移动。如一侧肩前淋巴结增大,病牛的头颈可向对侧偏斜;眶后淋巴结增大可引起眼球突出。
出现临床症状的牛,通常均取死亡转归,但其病程可因肿瘤病变发生的部位、程度不同而异,一般在数周至数月之间。

疾病病变

尸体常消瘦、贫血。腮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股前淋巴结、乳房上淋巴结和腰下淋巴结常肿大,被膜紧张,呈均匀灰色,柔软,切面突出。心脏、皱胃和脊髓常发生浸润。心肌浸润常发生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心隔,色灰而增厚。循环扰乱导致全身性被动充血和水肿。脊髓被膜外壳里的肿瘤结节,使脊髓受压、变形和萎缩。皱胃壁由于肿瘤浸润而增厚变硬。、肝、肌肉、神经干和其他器官亦可受损,但脑的病变少见。

疾病诊断

临床诊断基于触诊发现增大的淋巴结(腮、肩前、股前)。在疑有本病的牛只,直肠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病的初期,触诊骨盆腔和腹腔的器官可以发现白血组织增生的变化,常在表现淋巴结增大之前。具有特别诊断意义的是腹股沟和髂淋巴结的增大。
对感染淋巴结作活组织检查,发现有成淋巴细胞(瘤细胞),可以证明有肿瘤的存在。尸体剖检可以见到特征的肿瘤病变。最好采取组织样品(包括右心房、肝、脾、肾和淋巴结)作显微镜检查以确定诊断。
根据牛白血病病毒能激发特异抗体反应的观察,已创立了用gp51,、P24作为抗原的许多血清学试验,包括琼脂扩散、补体结合、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一般认为这些试验都比较特异,可用于本病的诊断。

疾病防制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根据本病的发生呈慢性持续性感染的特点,防制本病应采取以严格检疫、淘汰阳性牛为中心,包括定期消毒、驱除吸血昆虫、杜绝因手术、注射可能引起的交互传染等在内的综合性措施。无病地区应严格防止引入病牛和带毒牛;引进新牛必须进行认真的检疫,发现阳性牛立即淘汰,但不得出售,阴性牛也必须隔离3~6月以上方能混群。疫场每年应进行3~4次临床、血液和血清学检查,不断剔除阳性牛;对感染不严重的牛群,可借此净化牛群,如感染牛只较多或牛群长期处于感染状态,应采取全群扑杀的坚决措施。对检出的阳性牛,如因其他原因暂时不能扑杀时,应隔离饲养,控制利用;肉牛可在肥育后屠宰。阳性母牛可用来培养健康后代,犊牛出生后即行检疫,阴性者单独饲养,喂以健康牛乳或消毒乳,阳性牛的后代均不可作为种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