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法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概述

概念

浸出法是一种制油工艺。其理论依据是萃取原理,它于1843年起源于法国,是一种安全卫生、科学先进的制油工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用浸出法生产的油酯总产量的90%以上。浸出法制油的优点是粕饼中含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经济效益高,而且粕的质量高,用于饲料行业饲养效果好。
国家专门为油料加工安排生产的专用溶剂油,以其自身成分特点,能够保证其与油脂彻底分离脱除。而且国家规定了严格的植物油生产质量标准,保证了食用油的安全卫生。消费者购买的只要是标明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油脂产品,就可以放心食用。

历史与现状

浸出法制油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20世纪初已经成规模地在制油工业中得到应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成熟,浸出法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主流的制油工艺。比如在1957~1958年,美国收获的大豆油料中,有93.2%都是采用浸出法制油。我国在1949年之前,只有一些零星的外资浸出油厂分布在沿海地区。1955年,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家浸出油厂在吉林投产,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浸出法制油的历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2005年,浸出油的产量是油脂总产量的80%,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已超过90%。

生产工艺

浸出法是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有机溶剂(一般情况下是正己烷)和油料胚片在名叫浸出器的设备内接触,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加热汽提的方法,脱除油脂中溶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油料残渣中的残油降低至1%率以内。以大豆为例,浸出法比压榨法的出油率要高50%。

特点

安全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士指出,对大部分油料来说,不管是压榨还是浸出,得到的毛油因为含有磷脂、游离脂肪酸、农药残留等,不能直接食用,都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和蒸馏脱臭等精炼工序后,才能得到可供我们食用的油。因此,食用油是否安全,不在于前段制取采用压榨还是浸出工艺,主要是由后续的精炼工艺决定的。
浸出油厂用的正己烷都必须是食品级的,食品级的正己烷经过重金属脱除处理,铅、砷等有害金属残留都低于10ppb(亿分之一),这么低的残留不会对生产的油有危害。
我国国标规定食用油外包装上必须标明制取工艺,这是为了给消费者以知情权,并不意味着两种制取工艺在食品安全上有差异。

不同工艺的应用范围

现代油脂加工厂中,对于一些低含油的油料,比如大豆,采用的是直接浸出工艺;对于一些高含油的油料,比如菜籽、花生,则采用先压榨后浸出的工艺;纯粹的压榨法制油目前仅保留在某些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加工中,如橄榄油、芝麻油等。

各方观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士裘文杰撰文指出,无论是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生产出来的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俊籽认为,压榨油由于能够保持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而浸出油则很难满足人们追求食品天然、环保的消费心理。
国家食物与营养学会理事、全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绍庄教授表示,两种油各有利弊,食用油的好坏关键看是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安全食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