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鼓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名词解释

梆鼓,俗称梆鼓咚、打梆鼓、乞食(乞丐)歌,又称“咚鼓”、“盲技”、“俚歌”,是自古流传于福建莆田地区的以竹筒鼓和竹片伴奏的叙事体民间曲艺。

简介

梆鼓的唱词是多段体的叙事诗,每段七字四句,唱词选用民间口头语言,易懂易记,地方色彩深厚,故事情节上下左右连贯,衔接交待清楚,吸引力极强。如《英台山伯》中有一段唱词是这样写的:“兄你坐定听原因,父母硬迫结姻亲,三七、四六兼二八,呐怨兄你误佳音。”通俗简练,亲切迷人!几乎每篇曲词都是一部极好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的唱词多至数百段,如“英台山伯”共有1626句、370段,但盲艺人却能熟记无误,一字不漏,并能按词的感情变化在唱腔旋律和梆鼓节奏上随之变化,使词意、唱腔、梆鼓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感情极为真挚。梆鼓演唱时所表现的疾徐缓急喜怒哀乐的感情,鼓占的拍板是构成它的主要部分,若无它衬托气氛,渲染情感,演唱者内心的感情和曲调词意的表达,就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但是要使梆鼓能够随指法的变换、力度的运用,而发出各种切合感情的音响,使竹板握拍时声清音脆,那就要在竹筒、蒙皮、竹板的选材和制作上下功夫。

梆鼓的打法

,相传最早只有三、五、七三种。即第一乐句唱完后鼓打“咚咚咚”,竹板打“XX”,第二句唱完后,鼓打“呼口征咚咚”竹板打“XX”,第二第四句唱完后就是一个章段了,鼓就打“咚咚征咚咚征咚咚咚”竹板打“XXXXXXXXX”。为了更好地渲染乐曲的气氛,丰富感情,不使其梆鼓的伴奏显得单调,历代盲艺人不但在唱腔上有所突破,而且在鼓与板的打法上,随着唱腔感情的变换已经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
莆田境内有梆鼓的油印本七十多本,如《陈三五娘》、《英台山伯》、《百花公主》(百花亭)、《仙姑探病》、《断机教子》等。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