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茎苦荬菜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科拉丁名: Asteraceae
种英文常用名:Sow thistle
种拉丁名:Ixeridium sonchifolium(Maxium).shih
与苦荬莱的主要区别为开花时基部叶常不枯死,叶面常有微毛;茎生叶抱茎,因此而得名曰抱茎苦荬菜。叶基部为全叶片的最宽部份,中下部叶片羽状深裂,向上则裂片变浅而至成齿状,或近全缘。头状花序直径约1厘米;总苞长约5—6毫米。瘦果长约2.5毫米,有长约0,5毫米的喙。花果期4—7月。

形态特征

抱茎苦荬菜属多年生草本,具白色乳汁,光滑。根细圆锥状,长约10厘米,淡黄色。茎高30-60厘米,上部多分枝。基部叶具短柄,倒长圆形,长3-7厘米,宽1.5-2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具齿或不整齐羽状深裂,叶脉羽状;中部叶无柄,中下部叶线状披针形,上部叶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宽0.6-2厘米,先端渐狭成长尾尖,基部变宽成耳形抱茎,全缘,具齿或羽状深裂。
头状花序组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总花序梗纤细,长0.5-1.2厘米;总苞圆筒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外层总苞片5,长约0.8 毫米,内层8,披针形,长5-6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钝。舌状花多数,黄色,舌片长5-6毫米,宽约1毫米,筒部长l-2毫米;雄蕊5,花药黄色;花柱长约6毫米,上端具细绒毛,柱头裂瓣细长,卷曲。果实长约2毫米,黑色,具细纵棱,两侧纵梭上部具刺状小突起,喙细,长约0.5毫米,浅棕色;冠毛白色,1层,长约3毫米,刚毛状。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长习性

抱茎苦荬菜是中生性阔叶杂类草,适应性较强,为广布性植物。花,及疏林下,一般出现于荒野、路边、田间地头,常见于麦田。果期4–7月。

物种分布

生于平原、山坡、河边,我国各地普遍分布。 抱茎苦荬菜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省区;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饲用类别

抱茎苦荬菜嫩茎叶可做鸡鸭饲料;全株可为猪饲料、另据记载,全草可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
植物园创新引种植物名录--
门中文名
门拉丁名
Angiosperms
纲中文名
纲拉丁名
Dicotyledons
科中文名
菊科
科拉丁名
Compositae
科号
232
种中文名
抱茎苦荬菜
引种地点
重庆石柱
引种时间
20040929
引种号
40457
引种材料
鉴定人
赵子恩
Id
3102
栽培地点
引种过渡圃
引种数量
3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生长性状
草本

化学成分

麦田中的抱茎苦荬菜

麦田中的抱茎苦荬菜

(1)乙酸降香萜烯醇酯
(2)3β-acetoxy-11-oxours-12-ene
(3)齐墩果酸
(4)齐墩果烷
(5)8-去氧青蒿内酯(6)七叶内酯
(7)阿魏酸
(8)香草酸
(9)抱茎苦荬菜素
(10)正二十六醇
(11)β-谷甾醇
(12)胡萝卜苷

分类进化

抱茎苦荬菜的花蕾

抱茎苦荬菜的花蕾

抱茎苦荬菜属菊科植物,在花部形态和花序结构上,与分布非洲的萼角花科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胚珠却是顶生的,种子有胚乳,花柱不裂,又显示出较大的差异。菊科与茜草科有共同的花柱2裂柱,酚类物质在这两科中普遍分布,茜草科的九节草属花部5基数,子房有1个基生的胚珠,显示出二者之间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茜草科中的亚科(Cinchoneideae)的染色体基数 x=11,又并不是菊科染色体的基数。桔梗科在一致的合瓣花冠、下位子房,及其某些亚科或属中的花药聚合等性质上表现出与菊科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但却缺乏菊科与茜草科共有的酚类物质。植物系统学家对菊科的亲缘关系及其起源有不同的观点。

相关描述

抱茎苦荬菜属菊科植被,菊科是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最大的1科,有一致的小花结构。小花管状,辐射对称,或舌状而两侧对称,或花冠管状而花冠裂片二唇形。多数小花密集排列,外覆以总苞片而形成一致的头状花序。共13族1300余属,近22万种,除南极外,全球分布。由于本科在结构上、繁殖上的种种特点,如萼片变成冠毛、刺毛,有利于果实远距离传播;部分种类具块茎、块根、匍匐茎或根状茎,有利于营养繁殖的进行;此外,花序的构造和虫媒传粉的高度适应等等,促使它很快的发展与分化,从而达到属、种数和个体数均跃居现今被子植物之冠。中国约有220属近3000种,全国各地分布,其中异裂菊属、复芒菊属、太行菊属、画笔菊属、重羽菊属、黄缨菊属、川木香属、球菊属(Bolocephalus)、葶菊属、栌菊木属、蚂蚱腿子属、花佩属、华蟹甲草、华千里光属、紫菊属、君范菊属等15属为中国特有。

栽培技术

抱茎苦荬菜的叶子

抱茎苦荬菜的叶子

种子播前处理:在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初始温度为40℃-45℃的温水中,经过2小时后捞出种子再控净水。
生产用地的准备:选择在平坦无积水砂壤土地或山坡地,先施入发酵好的农家肥每亩3000kg,深翻地25cm,作宽1.2m的平畦。
播种时间:7月下旬-8月中旬播种方法:一种是条播或采用撒播;苗期管理:浇水、间苗、定苗、虫害的防治、追肥;采收时间为七月中下旬,采收后扎捆支在一起晾晒,当含水量降至13-15%时,即可贮藏。具有产量大,质量高,保证其制剂的安全、有效、可控,解决了抱茎苦荬菜中药材可持续利用问题。

实用价值

饲用

抱茎苦荬菜嫩茎叶可做鸡鸭饲料;全株可为猪饲料。

药用

入药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切段备用。
药材鉴别:性状全草无毛,根呈长圆锥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须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茎呈细长圆柱形,表面暗绿色至深棕褐色,有纵棱,节明显;质轻脆,
荒野中的抱茎苦荬菜

荒野中的抱茎苦荬菜

易折断,断面边缘淡黄色,髓部白色。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呈卵状矩圆形或矩圆形,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耳状或戟状抱茎,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浅绿色,纸质。头状花序多数,具细梗;总苞片二层。舌状花黄色。瘦果纺锤形;冠毛白色。气微,味微甘、苦。
药理作用: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对动物肠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性味功能:中药味苦、辛,性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蒙药味苦、甘,性热。杀虫,开音。
主治:中药治头痛,牙痛,吐血,衄血,痢疾泄泻,肠痈,胸腹痛,痈疮肿毒,外伤肿痛。蒙药治虫积,音哑。
用量用法:中药10—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患外。蒙药多入丸散剂。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