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捷克语:Z nového světa。德语:Aus der neuen Welt。英语:From The New World。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部交响曲并不是德沃夏克的第九号交响曲,而是第八号。德沃夏克亲笔在封面上用捷克语和英语写着同一个标题“来自新世界”,标题之下写着“交响曲第8号,e小调,作品第95号,安东宁·德沃夏克,1893年,纽约”。原因很可能是德沃夏克并没有把自己早年第一部交响曲算进编号,这就是“兹洛尼采的钟声”。德沃夏克从未发表过这部交响曲,并且把原稿销毁了。1936年,这部作品首演。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自新世界”才从第八号交响曲变成了第九号交响曲。

创作背景

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 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 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 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重金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中、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也是作曲家在美国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第九交响曲于1893年12月16日由安东·赛德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美国最高级别的音乐厅--卡耐基音乐厅进行首演。首演获得了极大成功,观众对坐在乐池右上方10号包厢的德沃夏克致以极大的敬意。观众对这部作品好评如潮,热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纽约的乐评人也对e小调第九交响曲极尽溢美之词,称“没有任何一个作曲家在美国取得如此成功”。纽约音乐界沉浸在一片兴奋之中,德沃夏克本人也承认,自己受到的赞美“就像马斯卡尼在维也纳一样”。

作者简介

安东宁·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十三岁时,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捷克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十一部神剧清唱剧,九部交响曲,五部交响诗,六部协奏曲,三十二首室内乐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
1904年5月1日,德沃夏克因中风在布拉格不幸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乐曲赏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I:Adagio-Allegro molto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不太快的快板,e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开始由弦乐木管、圆号陈述,描绘了美洲大陆新奇景象。之后由弦乐器、定音鼓和圆号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 乐章的主部主题(e小调)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前半段在弦乐颤弓的伴奏下由圆号吹出,后半段经过发展由铜管乐器全奏。这个主题被认为和黑人灵歌《流吧,约旦河》有连带关系,也有人认为,切分音与五声音阶的进行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第二主题(g小调-G大调)透露出浓浓的乡愁,开始由长笛奏出,然后同样发展到铜管乐全奏。 发展部以第二主题为核心,由铜管乐器奏出,进行频繁转调,情绪颠簸、慌张。再现部第一主题更为激动不已(仍为e小调),第二主题更为悲切(#g小调-bA大调)。第一在铜管乐器的急躁演奏中结束。

II:Largo

第二乐章,广板,降D大调,4/4拍,复合三段体。德沃夏克原来把这个乐章的速度标记为“Andante”(行板),但是安东·赛德在演出时,把这个速度标识划去,换成了“小广板”。德沃夏克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深受美国本土诗人朗费罗的长诗《海华沙之歌》的影响。这在音乐的第二、三乐章最为明显。《海华沙之歌》是一部关于传说之中、印第安人的领袖海华沙的英雄史诗。由于那个著名的“念故乡”主题,现在人们往往认为第二乐章是一首感情浓烈的思乡曲。其实不然。第二乐章原有“传奇”的标题,德沃夏克的本意是描写海华沙和明尼哈哈带领部族,穿越美洲荒野的壮丽旅程。乐章一开始,铜管乐(作者特地加用了低音号)和定音鼓用低音奏出5小节庄严的和弦,设定了“暗夜”这一情景,弦乐器随后进行简单的铺垫和连接。而后,英国管奏出了主题。这是一个充满忧伤、孤单和苍茫的主题,含有无限的情愫,表现了印第安人孤单寂寞的旅途。该主题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动人的主题”,这也是这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段落。不久之后,德沃夏克在纽约音乐学院的学生费舍将这个旋律改编成一首歌曲,取名《Going Home》,这就是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唱不衰的《念故乡》。英国管12小节的独奏之后,单簧管和小提琴进行了简单的重复,英国管再度出现,独奏缩短为4小节。圆号用极弱的力度重复主题的前半部分,音乐进入了第二部分,E大调,长笛和双簧管同度演奏一个用下行音阶构成的主题,苍凉优美的音色更加凸显了音乐的传奇色彩。随后弦乐组接过木管,用中低音继续发展这一主题,音乐渐渐归于平静,最后达到了几乎沉默的地步。此时,突然出现的双簧管独奏巧妙地打破了沉寂,用吐音奏出一个轻快的六连音,长笛在高音用颤音和波音应答,而后高八度重复双簧管的六连音,其他木管乐器和弦乐也逐渐加入,将这一音型迅速发展壮大,随后加入的铜管将本乐章推向最高潮。长号奏出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小号奏出“念故乡”主题,小提琴则奏出第一乐章的展开部的主题,整个乐队构成了巨大的赋格,小号和小提琴交相辉映,音乐达到了白热化,振奋人心。大高潮之后,音乐逐渐收束,回到降D大调上。英国管第三次出现,弦乐组的乐器每件只剩下2把,最后只剩下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对奏,苍凉凄美,勾动人心。恢复齐奏之后,中低音铜管再度出现,奏出一开始庄严的序奏,长笛和小提琴进入极高音区,随后音乐结束于低音提琴缓慢的、极轻的和弦上。

III:Scherzo-Molto vivace

第三乐章谐谑曲,这是民间舞蹈风格,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e小调),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E大调),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三声中部主题(圆舞曲-C大调)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待到主部主题复述后,第一乐章的旋律再一次由圆号奏出,悲凉的气息再度袭来。

IV Allergo con fuoco

第四乐章 终曲,火辣的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这是极端悲愤的“思乡曲”,并广泛用于广播电台手机铃声,因此为人所知。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长号和小号共同奏出(e小调),威武而雄壮,后半段由小提琴和长笛回转连动;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G大调),由单簧管奏出。发展部不以此乐章任何主题为中心,而是将《恋故乡》主题为选材,并进行频繁转调。再现部结束后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自新大陆”的旋律渐渐远去。

乐队编制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的乐队编制如下:
木管组 铜管组 打击乐组 弦乐组
1短笛(仅在第一乐章使用) 2E调圆号、2C调圆号(仅在第1、2乐章使用。第三乐章开始,全部使用4支E调圆号) 定音鼓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2长笛 2E调小号、2C调小号 三角铁(仅在第三乐章使用) 中提琴
2双簧管 2中音长号、1低音长号 钹(仅在第四乐章使用) 大提琴
1英国管(仅在第二乐章使用) 大号(仅在第二乐章使用)   低音提琴
2A调单簧管、降B调单簧管(仅在第二乐章使用)      
2巴松管      

版本信息

这首交响曲的版本可选:
1.库贝利克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 CD编号447 412-2(第八、第九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
2.克尔特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Decca, CD编号417 724--2(+德沃夏克的《随想谐谑曲》、《狂欢节序曲》)。
3.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 CD编号439009-2(十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金版),《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 CD编号435 590-2 (画廊,+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选),《企鹅》评介三星。
4.夏伊里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版,Decca, CD编号421 016-2(+德沃夏克的《狂欢节序曲》)。
5.莱文指挥德累斯顿交响乐团版,DG, CD编号447754-2(第八、第九交响曲)。
6.康德拉辛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ecca, CD编号430 702-2(+德沃夏克的《美国组曲》),《企鹅》评介三星。
7.帕雷指挥底特律交响乐团版,Mercury, CD编号434317-2(+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企鹅》评介三星。
8.贾维指挥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版,Chandos,CD编号CHAN8510(+德沃夏克的《我的家》),《企鹅》评介三星。
9.纽曼指挥捷克爱乐乐团版,SUPR,CD编号C37-7002。
这首交响曲,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有1953年录音,RCA, CD编号GD 60279 (+科达伊的《哈莱·雅诺斯组曲》、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

社会价值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