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蹼铃蟾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特征

微蹼铃蟾形态上与大蹼铃蟾相近,舌为盘状,不能伸出口外。四肢背面瘰粒发达,且与体背者一致。雄蟾仅趾基部具微蹼,前臂内侧及内侧3指黑婚刺密集细小;咽喉部及胸部有分散均匀的大小疣粒和小黑刺。后肢趾间蹼不发达,仅可见微弱的蹼迹,因此不善游泳。这与它通常在树洞的积水中栖息和繁殖的习性有关。

生态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广西云南省的滇中和滇南(景东无量山和哀牢山、西双版纳、永德)。

环境习性

该蟾生活于海拔1900—2200m的山区,常活动在山林沼泽地的浅水泥窝内或隐匿于树洞内,可发出“咕、咕”的低沉鸣声。行动笨拙,爬行缓慢。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微蹼铃蟾
中文目名:无尾目
中文科名:铃蟾科
中文属名:铃蟾属
同物异名:Bombina lichuanensis Ye et Fei, 1994,
拉丁文目名:ANURA
拉丁文科名:Bombinidae
拉丁文属名:Bombina
拉丁文种名:microdeladigitor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u, Hu et Yang, 1960
英文俗名:Small-webbed bell-toad

物种起源

铃蟾属Bombina分布地跨欧亚二洲。近数十年来,国外学者对这类原始无尾类的分类和进化进行过不少研究,但亚洲产种类的种间亲缘关系仍不清楚,有些种在分类上尚存在疑问。本文以形态为基础,辅以核型资料,试图对中国铃蟾属的分类和进化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南部产3种(亚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是一个祖先的后裔。其中强婚刺铃蟾B.fortinuptialis和微蹼铃蟾B.microdeladigitora之间形态差异为不明显,故建议强婚刺铃蟾作为微蹼铃蟾的一个亚种。东方铃蟾B.orientalis另一支系,其形态和核型与欧洲产两种相似,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铃蟾属的亚属划分是正确的。最后综合有关资料,探讨了铃蟾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和该属的分类地位,并结合地史资料进行了铃蟾属物种分化的初步探讨。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目:无尾目Anura
科:盘舌蟾科 Discoglossidae
属:铃蟾属Bombina
种:微蹼铃蟾 B. microdeladigitora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拉丁目名
Anura
中文目名
无尾目
拉丁科名
Bombinatoridae
中文科名
铃蟾科
拉丁属名
Bombina
中文属名
铃蟾属
拉丁种名
microdeladigitora
中文名
微蹼铃蟾
命名人
Liu,Hu,and Yang
原始文献
Liu, Hu, and Yang,1960. Acta Zool. Sinica, 12. .;
同物异名
Bombina microdeladigitora Liu, Hu, and Yang; Bombina microdeladigitora Tian and Hu; Bombina microdeladigitora Liu,Hu,and Yang; Bombina microdeladigitora Dubois;
国内分布
,云南,
资料来源
CoL China 2009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