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是“平上去入”四类,但实质上有许多演变(一说“平上去”各分阴阳调,再加“入”声, 共四声七调),主要是入声的 [-k]尾和[-t]尾消失和浊上声字变成去声字。自《切韵》系韵书按四声排列韵目,都把入声韵和阳声韵联系在一起而不和阴声韵联系。也就是让收[-p、-t、-k]尾的入声韵和收[-m、-n、-嬜]尾的阳声韵,按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关系,四声相承来排列。如《切韵》音系的: 平 上 去 入
东[-u嬜] 董[-u嬜] 送[-u嬜] 屋[-uk]
仙[-εn] 狝[-εn] 缐[-εn] 薛[-εt]
山[-?n] 产[-?n] 裥[-?n] 黠[-?t]
侵[-em] 寝[-em] 沁[-em] 缉[-ep]
这4 列韵目,按读音看是:[-u嬜]~[-uk],[εn]~[εt],[?n]~[?t],[em]~[ep]。可是声音唱和图把本来收[-t][-k]尾的入声韵全部改配阴声韵。如"一声"中“舌”字本属山摄薛韵,在《切韵》音中与“仙狝缐” 3个阳声韵相配,在声音唱和图中却与果摄的“多可个” 3个阴声韵的位次相配。“八”字本属山摄黠韵,在《切韵》音中与“山产裥”3个阳声韵相配,在声音唱和图中却与果摄的“禾火化” 3个阴声韵的位次相配,由此可见在宋初汴洛地区这些入声韵已经失掉塞音尾,与阳声韵相配不协调,所以改配阴声。因为入声失掉塞音尾后事实上已经与阴声韵一致,只是发音短促(有些韵主要元音稍有变异),所以比配阳声韵协调。不过“七声”中这类收[-m]尾的阳声韵仍有“十”、“妾”这样的入声字相配,可知当时收[-p]尾的入声类还保留着。由此可见宋初汴洛地区的入声变化有快慢两种,慢的一种是收[-p]尾的,快的一种只是开尾短调。此外,原来浊声母上声字变成去声字。邵雍的时代上距作《切韵》的陆法言400年左右,下距作《中原音韵》的周德清300年左右。《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所反映的宋初汴洛音与《切韵》音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与《中原音韵》音相近,处于从中古音到近代音演变的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