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明长陵祾恩殿模型

明长陵祾恩殿模型

奉天殿与其北部的华盖殿(今中和殿)、谨身殿(今保和殿)共同组成了“三大殿”建筑群,是明清紫禁城建筑群的核心,坐落在全部用汉白玉包筑的三层石台上,每层台的四周都是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石台总高8.12米,边缘高7.12米,占地25000平方米。
非常遗憾的是,这么一栋大型木构建筑,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三个月,奉天殿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宣布投入使用,四月初八便遭雷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三大殿全部被火烧毁,明成祖将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对他“靖难”夺位、强行迁都、大兴土木的愤怒,惊恐之余,改北京为“行在”,仍尊南京为首都,改在奉天门(今太和门)听政,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后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迁都南京的念头,也没有重修。
明正统帝继位后,南迁之念已绝,明正统五年(1440)重修三大殿,到六年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虽然借助了永乐时所遗一些旧人的经验和能力,把它建起来了,却又不是与原来完全相同的样子,或者说与原来的“华美富丽”相比,实际上已经简单了许多。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三大殿再次被雷火烧毁,而且蔓延的更广,文楼(今体仁阁)、武楼(今弘义阁),奉天门(今太和门),左顺门(今协和门)、右顺门(今熙和门)及午门外左、右廊亦被烧毁。明嘉靖帝不得不设朝于端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重修完毕。
明嘉靖时代的这次重修,极大的缩小了三大殿的体量,以致建筑与三层月台比例关系失调。原先的奉天殿,面阔占满整个月台,改建后,宽度只和月台前凸部分丹陛宽度相当,进深也相应缩小,导致整个建筑前移,柱础和柱径也被缩小,屋顶的琉璃瓦从头样瓦,缩小为二样瓦。根据记载,明朝大木,长者至六七丈,围有一丈六七尺,有的比这还要粗,由于连年采伐,木材的来源越来越困难,所以使嘉靖朝重建时,对于一些不够径粗的大木,不得不采用“中心一根,外辏八瓣共成一柱,明梁或三辏、四辏为一根”的包镶做法,以求得外表的一致。而且“以杉木代楠木”用于“金柱”的做法,也是从嘉靖开始的。可惜永乐时期,用“自出水中”而得厂名的“神木”建造起来的三殿,雄伟如何,从此无法看见了。
缩小后的奉天殿,嘉靖帝下令改名叫“皇极殿”,华盖殿改叫“中极殿”,谨身殿改叫“建极殿”。
此后明万历二十五年,三大殿又被烧毁,直到明天启六年才修复。崇祯末年,李自成占领紫禁城,清军入关后,李自成逃出北京前“焚宫殿及九门城楼”,皇极殿受损严重,顺治帝不得不在武英殿登基。
清顺治帝下令改皇极殿为太和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并拆除两侧斜廊,改为防火墙。其体量延续了明嘉靖重修时的规模,横宽63.96米,纵深37.2米,高35.05米。看上去台大屋小,两边以防火墙占居着台面两侧空旷的部分。
由于明嘉靖年间的缩小体量,使得太和殿的面阔不及长陵享殿稜恩殿(面宽66.75米)和太庙前殿(面阔68.20米),但太和殿的高度和进深远大于这两殿,所以总体上比较,太和殿依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体木建筑。
不过世界最大的单体木建筑的头衔,不再属于中国,日本奈良的东大寺大佛殿(金堂),重檐庑殿顶,其长宽高为57米x50米x48米,面阔七间;京都东本愿寺大师堂,重檐歇山顶,长宽高为76米x58米x38米,面阔九间。这两栋建筑的尺寸当然不及明初的奉天殿,但综合比较,其体量均大于太和殿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