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锈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为害症状

中国两广、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猖獗。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一般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多余叶片正面,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大豆锈病(左)和枯萎病(史跃波)

大豆锈病(左)和枯萎病(史跃波)

病原特性特征

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称豆薯层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大小22.4~35.2×14.4~25.6(μm)。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厚平滑,大小13~25×8~12(μm)。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一个担子形成1~3个担子梗,顶生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该菌夏孢子萌发温限8~28℃,适温15~26℃,夏孢子在13~24℃能存活61天,在田间8.7~29.8℃能存活27天,pH5~6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不萌发。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缙云豆、包罗豆、兰溪花皮青豆、中黄2~4号、九丰3号、长农7号、三明的雁鹅包、南雄黄豆等。(2)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BAS一3170F1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667m喷对好的药液40L,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可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

地理分布

我国两广、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猖獗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