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意足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佛教用语

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四如意足略说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我们看现在许许多多同修,见到我都愁眉苦脸,都给我诉苦,我听到、见到,也很同情。实在讲,就是佛在经上常讲,这些可怜悯者。他为什么可怜?他不肯放下,那有什么法子!放下了就自在,就没有了,你为什么不肯放下?“如意”,换句话说,就是要回头。我们佛门里头常说:回头是岸。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回首如意。在过去我们中国富贵人家,习惯手上都拿着如意,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玉如意,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拿在手上做什么?提醒自己,提醒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应该要回头,一回头又如意了。回首如意,它也是表法的,要懂得回头。 佛在此地跟我们讲了四桩事情:

第一、“欲如意足”

欲是欲望,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不需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你有福报,福报也在这里折尽了。如果我们把念头转过来,为众生造福,为社会造福,完全不为自己,那就乐在其中,那真乐!为什么?为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乐。得到怎样?又常常忧虑不能保住,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去追求,追求之后又怕失掉,那个心很痛苦。我为社会,为大众,不为自己,自己没有得失。换句话说,成,大众有福,我们很高兴;失败不成了,我们于心无愧,我已经尽心尽力,缘不成是大众没有福报,不是我没有尽心尽力。所以,心安理得,没有不自在的。欲是欲望,这个要知足。

第二、“精进如意足”

如意是自在的意思,“足”是圆满的意思。古人对于四如意足的解释很多,但是也很难体会,很难懂。我过去讲《要解》,讲这四句,我用最简单的现代话来解释,大家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欲如意足”就是知足,“精进如意足”就是常乐,这两句就是知足常乐。唯有乐,你才会精进不止,假如这里头没有乐,你怎么可能去精进?换句话说,你在修学上一定有体会、有领悟,你就有乐趣了,这在修持上。若不是修持上,像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我们从古今中外这些典籍里面摘取最好的教训,编成小册子利益这个时代的大众,那也是乐趣。许许多多人纵然不能读到原书,而这个书本里最好的教训我们统统都读到了,这里面也能够生无量的欢喜,给我们精进不懈,做这个工作是不疲不厌,愈做愈欢喜。

第三、“心如意足”

“心”有的地方称作“念”,翻译的名词翻得不一样,有的翻“念如意足”,这个地方翻“心如意足”,是一个意思,都没有错误,翻“心”、翻“念”都可以,这就是心安。

第四、“思惟如意足”

这就是理得。我用这几个字是很容易懂的,心安理得。这个道理明白、清楚,不迷惑了,心就安,心就定了。“思惟”就是理明白,理透彻。说到这一层,可以说是一个人真实幸福的来源,心安了,理明白了。……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