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永恒主义课程流派、要素主义课程流派、结构主义课程流派。
永恒主义课程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
赫钦斯(R.M.Hutchins,1899~1977年)等。他们认为基础教育应向学生传授永恒的“不变的”学问,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有关人类思想的永恒价值的理念和原理。对于初等教育,永恒主义课程即“3R”(读、写、算)训练的课程,后期中等教育主要是人类的伟大文化遗传,主要用永恒的科学进行理性训练。这一流派在本世纪中期有过一定的影响。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
是现代分科课程的又一代表。它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50年代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
巴格莱(W.C.Bagley,1874~1964年)等人。他们主张教育要教授有严谨的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传授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把代表人物遗传的最宝贵的要素传授给学生。在课程实施上,要素主义主张以严格的学校纪律处罚、表扬、服从为手段,使孩子接受知识。
结构主义课程流派
是现代学科课程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其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心理学家
皮亚杰(J.P.Piaget,1896~1981年)和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他们从课程编制的角度入手,主张按照学科的结构设计课程,只要抓住了学科的结构,就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本学科,强调学科基本概念的掌握。布鲁纳的一句名言即“任何知识都可以以教育上诚实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一流派兴盛于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