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课程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罗马的“七艺”都是古老的分科课程。近代分科课程的出现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就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自然科学体系,如博物、化学、生理、地理、数学、语法等。

现代分科课程的重要流派

有三个:永恒主义课程流派、要素主义课程流派、结构主义课程流派。

永恒主义课程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赫钦斯(R.M.Hutchins,1899~1977年)等。他们认为基础教育应向学生传授永恒的“不变的”学问,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有关人类思想的永恒价值的理念和原理。对于初等教育,永恒主义课程即“3R”(读、写、算)训练的课程,后期中等教育主要是人类的伟大文化遗传,主要用永恒的科学进行理性训练。这一流派在本世纪中期有过一定的影响。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

是现代分科课程的又一代表。它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50年代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巴格莱(W.C.Bagley,1874~1964年)等人。他们主张教育要教授有严谨的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传授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把代表人物遗传的最宝贵的要素传授给学生。在课程实施上,要素主义主张以严格的学校纪律处罚、表扬、服从为手段,使孩子接受知识。

结构主义课程流派

是现代学科课程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其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1896~1981年)和美国的教育家布鲁纳。他们从课程编制的角度入手,主张按照学科的结构设计课程,只要抓住了学科的结构,就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本学科,强调学科基本概念的掌握。布鲁纳的一句名言即“任何知识都可以以教育上诚实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一流派兴盛于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高峰。

优点

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教师易于组织教学和进行评价活动,
第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缺点

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
分科课程在近代的一统天下,而且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容易将本来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割裂开来,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分科课程的知识传授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因此,近代教育中综合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