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入陈曲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由来

《兰陵王入阵曲》是唐代假面舞蹈,根据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的勇猛英姿,为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
高长恭身型高大健壮、性格勇敢有胆略,但面貌却秀美如妇人,他自觉作战时因面容俊美柔和不足以威慑敌人,每临阵时必戴上形象凶厉之木雕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战,战功卓越,且十分关爱战士,《北齐书》:“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故深得将士爱戴。
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邙山之战(今洛阳西边),北周发兵10万攻打北齐,并大败北齐军于邙山,進而围困北齐首都洛阳。高长恭带领5百骑士救援,两次冲入敌阵,在洛阳西北的金墉城遭到围困,由于戴上假面,城上齐兵都认不出来者何人?怀疑是敌人的计谋。敌众我寡战况危急之际,兰陵王摘下假面对守城齐军示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立刻放箭射敌并开城与敌决战,北周军大溃而逃,为庆祝胜利并赞颂兰陵王的威猛,将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舞边歌。

兰陵王介绍

兰陵王,姓高、名肃、字长恭,又名孝瓘,是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之孙、文襄皇帝高澄第三子,祖籍为河北沧州景县一带人。兰陵王长得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武艺高强。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三月封为徐州兰陵郡主,(兰陵郡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故称兰陵王。后因屡建战功.封增邑l500户转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兰陵王平时为人和善,对部下十分关心,就是一点瓜果,也要与将士分享。武成皇帝高湛很赏识他的武功,曾命给他买妾20人,兰陵王选受其一,其余拒之。
兰陵王虽然武艺过人,长得英俊,但每次与敌人对阵,因其容貌和善,敌人并不畏惧,他也常为此苦恼。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叫画工给他绘制了许多凶恶的鬼脸(亦叫大面),每逢出战的时候任选一个戴在脸上,以利吓唬敌人。后来在冀南农村儿童喜戴鬼脸的习俗也渊源于此。有一次,兰陵王与段韶等人共讨板谷,(今河南洛阳市东南)。不久又攻定阳,(今山西吉县附近)段韶在军中患病,兰陵王勇冠三军,指挥将士作战。周军大将杨范固守不降,兰陵王见此地势险要,三面重涧,唯东南一处可以出走,于是埋伏将士千余人,是日深夜,周军果然从此突围,兰陵王一声号令,北齐军伏兵四起,猛烈攻击,把周军打得大败,杨范等人全部被俘。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北齐军被周军围困于邙山,兰陵王为中军,亲自率500骑出击,跃马扬鞭只身杀进重围。周军见兰陵王英勇无敌,便倾刻瓦解,在逃亡中拥挤坠入溪谷而死者甚多。这次战役北齐军取得了大胜。兰陵王等班师回朝举国同庆。文人乐手,写词作曲,载歌载舞,《兰陵王》词牌与《兰陵王入阵曲》由此产生。

兰陵王遭赐死

遭皇帝妒嫉赐死
邙山大捷以后,皇帝高纬(高湛的儿子,与兰陵王是堂兄弟)对兰陵王说:“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回答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一回答触犯了皇帝之忌。后主害怕兰陵王将来夺取他的皇位,乃于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命徐之范(太医徐之才之弟,有医术)用毒药害死了兰陵王。兰陵王安葬于邺城西北。也就是现在磁县城西南刘庄村东。北有封土,南有碑楼,石碑总高4.08米,碑身高2.26米、宽1.17米、厚0.34米,隶书碑文两面刻,碑刻19行,行36字,碑额篆书:“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十六字。首行刻有“王讳肃,字长恭,勃海人,高祖神武皇帝之孙,文襄皇帝第三子也……。”据《北齐书》帝纪卷五记载:“乾明元年,封文襄第二子孝珩为广宁王,第三子长恭为兰陵王”。《北齐书》列传卷十一又载;“兰陵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在一本书里记载不一,先说兰陵王排行第三,又说排行第四,究竟行几?应以碑文为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北齐书》卷十一记载:“兰陵王不得母姓名”,而排在他前边的孝琬是神武皇帝的嫡孙,文襄皇帝嫡子,东魏孝静皇帝的外甥,势力最大,孝琬就是比兰陵王晚生几个时辰,也是会排在前面的。但死后刻石仍记述了真实情况,所以碑阳首行就明确的指出,兰陵王是文襄皇帝第三子也。这里为纠正史书之误,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兰陵王死后,歌颂他的词曲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慢慢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旧唐书》卷二十九记载:“兰陵王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他和当时的《拔头》、《踏摇娘》、《窟垒子》等,均为歌舞戏。《兰陵王》词牌共三段,24板,计136个字。这个舞、曲均始于北齐,隋朝时收入皇宫,唐朝初年广为传唱。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置教坊于蓬莱宫侧,以《兰陵王入阵曲》非正声,遂禁演之。

保存情况

中土失传千年 日本仿习保存
《兰陵王入阵曲》在北齐时是战斗型舞剧,但到唐朝时已经变成“软舞”,原来的作战英姿早已不见。唐代将此舞归入“歌舞戏”类,与《踏谣娘》、《拔头》并列。
此剧在中国已失传千余年,只能凭史书上的记载知道一些大概情况。19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在访日期间,曾看到日本有人表演《兰陵王》,觉得十分新奇,就向表演者学了回来。其舞蹈节奏缓慢,步法凝重,动作英武威严,造型步态与中国戏曲舞蹈的动作十分相似。
早在汉魏时期,日本文化已与中国文化先有接触。隋唐时代中日交流达到顶峰,日本向中国陆续派出20多次遣唐使团,每次人数多者可达200至500人,其中的文化使者就将唐代的许多乐舞学了回去。在《日本史·礼乐志》中,明确写出是由中国汉、唐时传入的乐舞就有150部之多,对《破阵乐》、《兰陵王》、《春莺啭》、《泛龙舟》等都有翔实的记载。
日本《舞乐图》中绘有《兰陵王》舞姿,题记:“兰陵王,唐朝准大曲,一人舞。”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