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宰相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唐朝

唐高宗时代起,侍郎宰相已经能参与重大事务,唐高宗召集宰相议武则天摄政时,就是郝处俊和侍郎宰相李义琰劝阻的;
武则天时,侍郎宰相司马锽的地位就高于平章宰相韦嗣立,执掌上州治县多于韦嗣立;唐中宗时侍郎宰相宋璟就能制约权臣武三思;唐玄宗时期,侍郎宰相王琚被称为内宰相;侍郎宰相韩休已经能与中书令萧嵩抗礼,让唐玄宗敬畏。侍郎宰相提高的社会背景是,唐朝中期以后政局变化剧烈,省长官中书令侍中经常变更,或者长期缺置不轻易授予,像狄仁杰当内史去世后,数年不置内史,侍郎宰相按品级只能管中州,实际上在武则天时代侍郎宰相已经能管上州。侍郎宰相的地位在唐中宗时宋璟担任宰相后迅速上升,唐玄宗也曾数年不置中书令,后来让在外统兵的萧嵩兼任。
唐玄宗也曾对苏颋说自己非常重惜中书侍郎。唐玄宗把侍郎宰相升四品上街,高于尚书省侍郎的四品下街,代宗大历时更把侍郎宰相升三品,高于四品、五品的平章宰相,古代五品以上是高级官员,三品以上是大位。后来中书令侍中、仆射都授予勋臣,地方节度使,不再参议朝政,侍郎宰相就成为实际的最高宰相。

宋朝时期

五代时期侍郎宰相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五代延续唐朝中期三省长官授节度使的旧例,侍郎宰相依然是实际执政者,在后晋时“同平章事”正式定为正二品,到宋朝正式成为宰相官名,侍郎宰相加同平章事时视为正二品。中期侍郎宰相有时不单独作为官名,宰相地位下降,由中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发展为宰相以尚书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为名称,中书门下侍郎成为加衔,后来设立单独的中书门下侍郎为副宰相,南宋建炎后废置侍郎宰相。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代有时不置中书门下侍郎,仅有六部侍郎,侍郎宰相不再设置,宰相的名称改易为丞相、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侍郎宰相在中国封建制度中执行了六百年左右,其发展鼎盛时期正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顶峰阶段,也是多相制执政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