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肠穿孔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疾病名称

伤寒肠穿孔

西医定义

西医:伤寒肠穿孔是因患伤寒后在肠粘膜形成的溃疡、坏死、继而引发的穿孔。是伤寒的一个严重并发症。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疾病描述

肠穿孔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肠伤寒病变最显著处是在回肠末段,病变的淋巴集结发生坏死,粘膜脱落形成溃疡多在病程的第2~3周,所以,并发肠穿孔也多在此期间。80%的穿孔发生在距回盲瓣50cm以内,多为单发,多发穿孔约占10%一20%。

症状体征

已经确诊为伤寒病的病人,突然发生右下腹痛,短时间内扩散至全腹,并伴有明显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等腹膜炎征象,X线腹部透视或拍片发现气腹,诊断多不困难。全身反应常表现为体温初降后升和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升高,这就不同于一般没有并发症的伤寒病人。由于伤寒病人常有体弱、腹胀.所以腹肌紧张往往不明显,对腹部叩诊肝浊音界缩小和消失也不易正确评价,因此易造成误诊。部分病人在穿孔发生前可先有腹泻、腹胀、肠出血等表现,或有饮食不调和误用泻剂等诱因。

体征

一、症状与体征\r\n临床上主要有两组表现,一组是 伤寒病 本身的表现,另一组是 伤寒肠穿孔 引起的 急腹症 表现。
(一) 伤寒病 本身的症状与体征
1. 发热 持续数日至数周以上、呈弛张热或稽留热。 畏寒 、 全身不适 、 表情淡漠 、神志 迟钝 ,全身极度虚弱。
2. 厌食 、 腹胀 、 腹痛 、大便次数增多及 腹泻 。可有 血便 。
3.相对缓脉、 肝脾肿大 、 腹部压痛 、以右下腹为显著。发病7~10日部分病人 胸 腹或背部可见玫瑰疹。\r(二) 伤寒肠穿孔 的症状与体征
1.多发生于 伤寒病 程的2~3周。
2.突然右下腹 疼痛 随后遍及全腹, 腹胀 、 呕吐 。\r\n3.出现 腹膜炎 体征、 腹肌紧张 、压痛、以右下腹为甚,肝浊音界缩小,肠鸣音消失。

易发人群

发病率:解放后由于卫生事业的发展、伤寒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目前在城市医院中已很少见到,但世界上一些热带地区国家仍有流行,国内散发病例仍有发生,近年来有回升趋势。

疾病病因

肠穿孔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肠伤寒病变最显著处是在回肠末段,病变的淋巴集结发生坏死,粘膜脱落形成溃疡多在病程的第2~3周,所以,并发肠穿孔也多在此期间。80%的穿孔发生在距回盲瓣50cm以内,多为单发,多发穿孔约占10%一20%。

病理生理

肠穿孔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肠伤寒病变最显著处是在回肠末段,病变的淋巴集结发生坏死,粘膜脱落形成溃疡多在病程的第2~3周,所以,并发肠穿孔也多在此期间。80%的穿孔发生在距回盲瓣50cm以内,多为单发,多发穿孔约占10%一20%。

西医病理

(一)传染源:为患者及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大。
(二)传播途径: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诊断检查

已经确诊为伤寒病的病人,突然发生右下腹痛,短时间内扩散至全腹,并伴有明显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等腹膜炎征象,X线腹部透视或拍片发现气腹,诊断多不困难。全身反应常表现为体温初降后升和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升高,这就不同于一般没有并发症的伤寒病人。由于伤寒病人常有体弱、腹胀. 所以腹肌紧张往往不明显,对腹部叩诊肝浊音界缩小和消失也不易正确评价,因此易造成误诊。部分病人在穿孔发生前可先有腹泻、腹胀、肠出血等表现,或有饮食不调和误用泻剂等诱因。有两种情况要特别引起注:
1.对病情严重,神志不清的病人,由于不能获得正确的主诉,要认真观察,反复检查比较腹部体征.如腹膜刺激体征发展,听诊肠鸣音消失,白细胞计数上升,有助于诊断。
2.对于伤寒病症状轻微和不典型的病人,则应结合季节和伤寒流行的动态,并详细询问腹痛发生前有否低热、头痛不适、四肢酸痛、食欲不振等表现,以便和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鉴别。手术时应取腹腔渗液作伤寒杆菌培养。另外,取血作伤寒杆菌培养和肥达反应试,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中医诊断

本病是湿温病的变证阶段,发病急,传变快,需急察气营血的传变,审证侯的虚实转化,特别是着眼于身热之升降,腹部疼痛之特点及其面容,神态、气息,脉象之变化。
1.热毒炽盛证候:壮热大汗,面赤气粗,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脘痞纳呆,腹部疼痛,拒按,斑疹隐隐,甚则骤然腹部疼痛加剧,腹皮挛急,呈板状,便出鲜血、吐血、衄血,舌质红绛,少苔,脉细。辨析:湿热久羁,化热化火,故见壮热,大汗,面赤气粗;热盛伤津耗气则少气懒言,乏力;湿热上蒙元神清窍故神志昏蒙,时清时昧;热窜肌肤血络则见斑疹隐隐;邪热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故衄血、吐血、便血;热盛肉腐化脓,肠络受损则腹部骤然疼痛加剧,腹皮挛急;热入营血故舌质红绛少苔,脉细。
2.虚脱型证候:身热骤降,四末发凉,面色苍白,神情萎顿,呼吸急促,脉细弱或脉微欲绝。辨析:热入营血,迫血妄行,血溢于脉外,导致血亏,加之热盛肉腐气血化脓,加重血虚,大量血脱则气无依附;气随血脱故而所见面色晄白,四末发冷,脉微细欲绝之脱证。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早期阳性率达90%,第三周后阳性率逐渐下降。
②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高,对已用抗生素治疗及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宜。
③粪便培养:病程中任何阶段均可出现阳性。④玫瑰疹培养也可获得阳性结果。
2、腹腔穿刺可抽出米汤样或脓性液体。血液:血常规:未穿孔时白细胞计数大多为3.0~4.0×109/L,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穿孔后白细胞在原来基础上增高达10.0~20.0×109/L,中性粒细胞也升高。

治疗用药

氯霉素 ; 复方新诺明 ; 氨苄青霉素 ;三 氧 苄氨密啶; 甲硝唑 ;犀角 地黄 汤; 参附汤 ;生脉散

治疗方案

伤寒肠穿孔确诊后应及时手术治疗。一般采用右下腹部切口,原则是施行穿孔缝合术。如穿孔过大,其周围肠壁水肿严重,可作近端回肠插管造口,以保证穿孔缝合处愈合。但,对术中发现肠壁很薄接近穿孔的其他病变处,也应作浆肌层缝合,以防术后发生新的穿孔。腹腔内应置放烟卷引流。伤寒肠穿孔病人一般都很虚弱.难以耐受大手术打击,故一般不应作肠切除术,除非肠穿孔过多,以及并发不易控制的大量肠道出血,而病人全身状况尚许,在这种情况下,才考虑采用。术后对伤寒病和腹膜炎应采用抗菌药物及加强支持疗法等积极治疗。

健康保健

注意饮食调养,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多进食蔬菜水果。保健:少去疫区,注意饮食洁净。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