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传统的工程领域相比,途径工程同样强调解析与组合两个特定的步骤,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途径操作过程基本上是分子生物学原理的一种技术表现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方面的成份并不占主导地位。严格地讲,生化反应过程的有关内容并不能定义为途径工程。更多更显著的工程成份只是反映在途径工程的分析部分,如怎样辨认能反映细胞生理状态的主要参数?怎样利用这些信息组织一个代谢网络的控制设计,并确定合理靶点以修饰构建特定的物种?怎样进一步评估基因或酶的真实修饰效果,以实施新一轮的途径修饰直到最佳状态的确立?取代普通的定向靶点筛选程序,怎样预测一个合理的过程以确定途径操作的最有效靶点?上述问题是途径工程分析部分应解决的问题。
途径工程的一个崭新观点是关注代谢途径的组合而非单一的反应,因此它必须考察完整的生化反应网络,重视途径和目标产物的热力学可行性、代谢流及其控制。从传统的单一酶反应分析向相互作用的生化反应系统转移是这一组合观点的精髓,其中代谢网络的概念尤其重要,只有这样,生物体代谢运动和细胞功能的图视效果才能被强化。因此,途径工程第一步的工作利用在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获得的技术信息进行组合设计。
虽然生化代谢和
细胞生理学理论为分析反应途径提供了主要依据,但代谢流确定及其控制的研究结果具有更大的实用性。途径工程最突出的特征也许就是强调生化反应途径与代谢流及其体内条件下的控制相关联。将代谢流的定量分析方法与代谢流控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系统合理地修饰生物细胞的遗传性状,这是途径工程的基石。在代谢途径和代谢流的结构体系中,途径工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阐明代谢流控制的因素和机制,对代谢流控制的全面理解是代谢途径修饰的基础。系统研究代谢流及其控制机制有三大基本步骤:第一,建立一种能尽可能多地观察途径并测定其流量的方法。为了做到这一点,通常从测定细胞外代谢物的浓度入手进行简单的物料平衡。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代谢途径的代谢流并不等于该途径中一个或多个酶的活性。事实上,酶法分析并不能提供途径真正的代谢流信息,除非相应的酶在体外分析条件下存在并具有活性。在代谢分析中,酶法分析经常会错误地显示相似数量级的代谢流,导致产生不正确的结论。第二,在生化代谢网络中施加一个已知的扰动,以确定在系统松散之后达到新的稳态时的途径代谢流。常采用的扰动方式包括启动子的诱导、底物补加脉冲、特定碳源消除或物理因素变化等。虽然任何有效的扰动对代谢流的作用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扰动应该定位于紧邻途径节点的酶分子上。一种扰动往往能提供多个节点上的信息,这对于精确描述代谢网络控制结构所必需的最小实验量是至关重要的。第三,系统分析代谢流扰动的结果。如果某个代谢流的扰动对其下游代谢流未能造成可观察的影响,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处的节点对上游扰动的反应是刚性(Rigid)的,与之相反的情况则称为柔性(Fluxible)。在刚性节点处,试图通过改变上游酶活性来影响下游代谢流的做法是徒劳的。
除了上述对代谢途径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分析之外,途径工程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分析信息流,如信号转导途径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体内各种形式的信号转导途径作用机制得以阐明和积累,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合理设计、修饰甚至更换受体分子、信号分子、驿站分子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的顺式元件,构建崭新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形成途径工程新的分支——信号转导途径工程。
途径工程中的基因操作部分已经相当成熟,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材料与试剂。唯一值得研究的是重组DNA分子在目标生物体染色体上的整合机制、频率以及整合子的遗传稳定性,而后者又涉及到细胞生理代谢途径的综合平衡、外源基因表达程度与时段的调控设计、以及细胞对目标产物的耐受性等相关问题,因此是途径工程应用的限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