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门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火车站之北,自强东路东段和二马路之间。195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进行过钻探,受居民住宅所限,当时只探出了3个门道,明确了丹凤门遗址 的位置。
考古挖掘表明:丹凤门的门道为 5 门道,和历史的记载相符;
“天子五门”,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规模比北京天安门还大。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报告

钻探和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基址主体(包括护基和散水)东西长75、南北宽33米,由门道、隔墙和墩台3种夯土结构浑然组成。门道共有5个,除西边的3个门道及其相邻隔墙和西墩台保存较好外,其余的门道、隔墙和东墩台皆遭严重破坏,钻探发掘可知东部外轮廓与西部大致对称。保存较好的3个门道均宽9.4、残存进深23、隔墙宽3米,门道地面较平整,局部可见有均匀而密集的圆形小夯窝。门限位居门道中部偏南约4米处,现存的3个门限坑东西处于同一直线上,坑内皆有残存火焚后余留的木炭块,门限两侧置有石门砧。门道两侧的夯墙下皆置有南北向排列的长方形排叉柱坑,个别柱坑中尚保存有未曾移位的石础,顶面中央凿有长方形的卯眼。西墩台夯基南北长33、东西最宽处15.6米。其西南部转角与城墙衔接处唐地面保存较好,局部残存有包壁砌砖。由此可知,丹凤门主体基台外壁应是以长方形砖包砌而成的。 右图为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复原的丹凤门。
基址主体两侧与城墙和马道相连结。东、西城墙均宽9米,其中东城墙遭毁殆尽,西城墙保存较好,残存高于唐地面约1米。东、西马道紧贴城墙北侧,与东、西墩台相接,长皆54、宽3.5米。东马道破坏严重,西马道保存稍好。
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尤以长方形砖、板瓦、筒瓦和莲花纹瓦当居多,也有少量的绿釉琉璃瓦、鸱尾、铁泡钉和石构件残块。部分砖瓦上戳印有纪年文字,其中一瓦块上有“?宝”字样,应是玄宗时期修缮丹凤门楼的珍贵遗存。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陶瓷器残片,其中一件白瓷碗底部刻有“官”字款,尤为珍贵。

历史沿革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丹凤门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2005年发掘时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2010年10月丹凤门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内部设置为一楼是多媒体展示大明宫与丹凤门,二楼东边是大明宫文物展示区,西边是丹凤门遗址参观平台。门票免费,每日限参观2000人,每15分钟60人进入参观。只在周末需排队进入,建议若条件允许,在周内参观。

地理位置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展示工程

西安 丹凤门

西安 丹凤门

丹凤门遗址保护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担纲建筑设计,由中国建筑总公司承建,是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办公室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占地面积76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74平方米,历经9个多月,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3亿元。
(以下文字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建筑师、丹凤门保护展示工程总设计师 张锦秋先生)

设计理念

丹凤门设计效果图

丹凤门设计效果图

1、遵循国际及国家有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的要求,在遗址上设置保护与展示的设施,必须保护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及可逆的工程技术手段。
西安 丹凤门

西安 丹凤门

2、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尽量提供条件,向世人展示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既为一般参观者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又为有关专业人员提供相关专业研究的条件。
3、建于唐大明宫的历史地位及丹凤门在大明宫内、在唐长安城和现代西安城市中的重要位置,在满足上述两项要求的基础上,应争取使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向人们提供一个沟通历史和现代、能引发观众历史联想、尽量切近唐丹凤门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建筑推理方案探讨

丹凤门设计方案

丹凤门设计方案

此前,我国及海内外建筑师学界专家学者对唐代城门做过多项复原设计,其中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1977)最为详实。杨红勋先生(中国社科院)、王才强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唐长安明德门的复原设计,王璐女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唐丹凤门的复原设计都为五门道的城门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总而观之,以上四位的复原设计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按《宋营造法式》规制设置整体性城台;城台上设平座;平座之上为木构式城楼;城门通道按《宋营造法式》规矩设计。
所不同的是城楼有两类方案。一类是在城台上作同一进深通长的木构城楼;一类是在城台两端设置挟屋,当中为正楼。经过唐宋绘画等资料分析,凡有挟屋的,城台平面形状大多与上部城楼形状相一致而作进退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矩形平面。丹凤门遗址展示其城台是一个完整的矩形。通过试做两个推理方案,严格按可实施的工程规律设计出平、立、剖面图。方案一是一个矩形平面的城台上设置一座矩形的城楼,比较科学合理,形象端庄大气。方案二是在同一城台上做有挟屋与正楼的设计。此方案矛盾较多,要使挟屋的屋脊与正楼屋脊有合理的错落,其进深与檐口高度就难以合理。若使挟屋进深与正楼相同,使其平座低于正楼之平座,虽也可使二者屋顶有所错落,但造型不够简洁大气。经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推理方案一。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技术手段

丹凤门设计效果图

丹凤门设计效果图

为了实践保护展示建筑的现代性和可逆性,设计采用了全钢结构。根据文物保护要求,钢结构构件(含城台)与遗址边沿的距离不小于60厘米。城台与城墙部分外壁为大型人造板材,城台大板外表为城砖肌理,城墙外表则为夯土墙的机理,以反映遗址状况。为了充分节能,屋面及外墙内采用双层挤塑板保温隔热层,使其能耗低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约50%。
城楼屋顶面层为轻型铝镁锰合金仿瓦陇板材。仿木构的檐柱、梁枋、阑额、斗栱。椽条等外露部分均采用铝镁锰合金板组合构成,固定在钢结构构件上。所有室内空间内部装修不仿古,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手法与风格。

建筑色彩

丹凤门设计效果图

丹凤门设计效果图

外装修色彩选用从上到下全部为但棕黄色,近于黄土与木材的色彩。目的是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型制、尺度、造型特点和宏伟端庄的风格,有区别于一般仿古建筑。采用色彩上浑然一体高度抽象的手法,赋予这座遗址保护展示建筑以雕塑感和现代感,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制作的标志。

实景图册

丹凤门建成后,成为西安的一张新名片,其磅礴的气势、恢弘的体量,吸引了无数国民前往一赌其雄姿。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