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之乡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中国“建筑之乡”---武汉新洲传奇揭秘
近日,记者到“建筑之乡”探访,揭开了它闻名全国的秘密。 “建筑之乡”缩影:干河村的财富故事 这是一个坐落在新洲东部地势低洼的行政村,106国道四合庄路段宽阔马路两边,是一排排两三层小楼房。水泥道路通向每户门口,村子随处可见是老年人和妇女。随便找一个人打听便知,所有的青壮年,正奔波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建筑工地上。 “我们村人均年收入3到4万,不少人在村里盖高楼,很多人还去武汉发展,买了车买了房。”干河村党支部书记戴灿明介绍说。 村里的小学盖了4层,修得相当漂亮;通往村里的公路也很宽。这些都是建筑能人们发了财回来修的,村里没花一分钱。村干部们退休了,还能去同村人在武汉开办的建筑公司打工,当个小干部。 “我们村平均五户出一个建筑项目经理,年收入10万到上百万不等。”刘发财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已经是新八建设集团有名的项目经理,最近还接了个5000万的工程。“他是刘先成带出去的,当年,刘先成和余宝琳都在村里带了一大批人到武汉搞建筑。”戴灿明口中的刘、余二人是同村人,新洲建筑名人,分任新八建设集团(简称“新八集团”)、新七建设集团(简称“新七集团”)的董事长。 干河村的财富故事,是新洲建筑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08年,新洲区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6亿,从业建筑工人15万人之多,实现利税3亿多,建筑业已成为该区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艰辛创业路:从泥瓦工到“建筑王” 说起新洲建筑业,绕不开新洲几位“建筑王”。他们的故事,激发着年轻一代建筑工人对创业的向往。 刘先成,新八集团董事长,后面跟着一串响当当的头衔:全国施工优秀企业家,省、市人大代表和武汉市劳动模范。 1978年高考,刘先成落榜,回家跟着师傅学泥巴匠。泥工、瓦工、抹灰工……他把每个技术行当都做了一遍。本来有文化知识基础的刘先成,一边做工,一边熟悉各类建筑图纸,买书自学工程造价预算。 3年后,刘先成因为技术过硬,从一个泥瓦工做到建筑队工程预算员。1985年,这个24岁的年轻人,当上辛冲建筑公司(新八集团前身)的企业法人。 他一上任,连续收到20张法院传票,公司的“包工头”把建设方已付款吃掉就消失了。材料商和民工只好起诉辛冲建筑公司。刘先成一边打官司,一边带着队伍到处揽活。“那段时间,打官司都快打成律师了。”刘先成感叹。后来,镇政府派专人进驻公司“蹲点”,刘先成聘请两名常年法律顾问。通过“大整顿”,公司终于慢慢走上正轨。 此后,路子越走越宽,刘先成和他的公司迅速发展。今天的新八集团,已进入全国前500强民企,连续两届名列湖北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榜首。 另一位“建筑王”是新科建设集团董事长姚科学,他和刘先成师出同门,却有更辛酸的经历。1978年,在兴建葛洲坝水利工程中,一次偶然事故,姚科学不幸被万伏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臂及双脚7个指头,导致终身残废。那年,他刚刚18岁。 伤残后,姚科学被分配到公社水利指挥部做一名“以工代干”的施工员,两年后,被任命为濒临倒闭的公社建筑施工队队长。独臂残脚的他从泥瓦工人干起,身上怀揣10元钱独闯武汉。20余年之后,他所带领的30余人的建筑队,发展成为拥有几千名员工的大公司。 还有一位新七集团董事长余宝琳。余宝琳比刘、姚二人的年纪小。一开始,只能干搬砖工。因为受不了累,从工地上偷跑回家。半年后,为生计所迫,余宝琳再次回到建筑队。这个曾经逃跑的少年,痛下决心学艺。从工程预算员、资料员、再到施工安全员、技术员,一步步走到经理职位,现在,他已经是资产上亿的新七集团老总。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