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丹江口城区隔河相望的三官殿,是一个古老的水运码头。三官殿一名由来为这个小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说法有二:一是早年三官殿北面有座三官庙,群众称大庙,庙内供有道教传说中的“天官、地官、水官”。据民间传说,天官赐福,地官主赦罪,水官能解厄,故称“三官殿”。二是因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由光化、谷城、均州三县共管。光化县管河街,谷城县管下街,均州管中街。
三官殿的古老又体现在街中心古老的水井上,井中盖一巨形石圆盘,圆盘上凿有三个圆孔,孔的大小仅能容下水桶上下汲水,以防人体滑下井内,确保汲水和过往行人安全。可见古人做事考虑之周全。井口已被系水的绳索磨出的绳痕深达三寸以上,可见水井的古老和沧桑。
过去该地没通自来水前,三县居民共饮一口井水。水井成为三县居民交流感情、互相传递信息的场所。每日晨曦,当人们都还在沉睡时,井边便传出阵阵欢歌笑语声、汲水声和吱呀、吱呀的挑水声。
古井虽老,却生机盎然。历经数百年不枯不竭,井水能为数千计的居民解渴消暑。凡夏季饮过该井水者,均有清凉甘洌、沁人心脾的感觉。人们常用井水冲制凉面,制成各种简单的冷饮食品,防暑降温。冬天从井口冒出缕缕青烟,人们说井里水“冬暖夏凉”。饮用则温柔可口不觉齿寒,居民从四面八方走来,在井旁洗衣、淘菜,古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三官殿人。三官殿人也怀着对古井的深厚感情。每年春节,人们到井边汲水时,都要烧上三柱香,燃放一挂小鞭,以表敬爱之情。
这口井的归属问题,也有过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早年水井靠光化县一侧井沿上发现一具死尸,光化县太爷看后翻个身到均州境内起身走了。均州知州知道后,到现场又将死尸翻过来到谷城境内,也起身走了。谷城县太爷知道后,又把死尸翻回原处。后三县县太爷会同断清此案后,此井也断归谷城所有。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汉江河流改道前,汹涌湍急的汉江河道在这里迂回弯转,放慢了流速,形成河套,水势平稳,三官殿成了一个天然良港,是汉江出丹江口峡谷后第一个水运码头。于是舟楫来此靠岸,商贾买卖异常兴盛。当地老年人回忆说,河流改道前,沙陀营和三官殿两岸隔河能搭腔说话,互相问候。沙陀营人经常是饭好后,端着碗喊过三官殿的人回来吃饭。河这边的泰山庙也因河流多次改道,历史上曾有过“三迁”。
三官殿,早年是均州城、郧阳府、淅川县通往老河口的水运码头,又是豫西南、鄂西北一带朝山(武当山)进香的必经之地。因地处三县交界,成为青山港以及汉江两岸山货集散地。过去,这里陆路交通不发达,运输主要靠江河水运。每年本地产的桐油、龙须草、药材大都在这里装船运往老河口、襄樊等地。水运拉动了地方经济,那时均州街上一天到晚商贾川流不断。明清时,外地商人曾在这里建有山西馆作为来往商人的落脚之处。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对于附近村庄的人来说,永远是个希望,村庄上的人们总要到小镇上赶集,他们总要带来或带走些什么。那个季节,农人们都会把整个收成运到小镇上,连同农人们的淳朴和善良,往来的人群一拨接一拨,于是那个季节的一切便在小镇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三官殿、六府庙(原青山港区公所所在地)一天到晚香烟缭绕,钟声不绝于耳,给小镇也增添了几分喧闹。
三官殿因地理位置重要,曾是古战场之一。据《均州志》记载: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高二先率领的红巾军由保康进入,扎营此地。二月进攻葫荻山,大败清军,斩杀清军六品军功谭正统、王修文、陈从道等三人。而后乘胜进军,向江北发展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