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晚疫病

网络释义

  えきびょう

中文:晚疫病;日语:えきびょう

基于1个网页-相关网页

短语

马铃薯晚疫病 ジャガイモ疫病

有道翻译

晚疫病

遅い疫病です

以上为机器翻译结果,长、整句建议使用 人工翻译

百科

晚疫病

中文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纲:卵菌纲(Oomycetes) 目:霜霉目(Peronosporales) 科:腐霉科(Pythiaceae) 属:疫霉属(Phytophthora) 属真菌病害,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可为害叶、茎、果,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键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可侵染茎部。幼苗受害,近叶柄处呈黑褐色腐烂,蔓延至茎,造成幼苗萎蔫倒伏。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呈暗绿色水渍状,后逐渐变成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无轮纹。茎部病斑呈暗褐色,形状不规则,稍凹陷,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上病斑多发生在绿果的一侧,边缘不明显,常以云纹状向外扩展,初为暗褐色油渍状病斑,后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色,病斑占果面的三分之一,被害部分深达果肉内部,果实质地硬实而不软腐,潮湿时,患病部可长出白色霉状物 低温、潮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5~100%时易流行。20~23℃时菌丝生长最快,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氮,底肥不足,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利于发病。是一种多次重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的马铃薯块茎内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危害并越冬。在土壤中病残体不能存活,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或温室番茄上。患病的植株在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气流、雨水、流水进行再次侵染。 一、农业防治 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 3、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 4、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药剂防治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采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每7—10天1次。 治疗用药: 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500倍液喷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 病菌发生的最适温度是18℃~22℃,病菌孢子囊大量形成,需有95%以上的相对湿度。当田间温度在10℃~24℃、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病害均可发生。阴雨天湿度大、露水重、早晨及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易发病。栽培密度过大(如:番茄中、晚熟品种每亩超过3500棵,早熟品种每亩超过4000棵),通风不良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详细内容

以上来源于: 百度百科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