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莲花灯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内容

舞蹈和配乐形式较为固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程式,舞蹈者女手持莲花灯,男手持鱼纹灯,它以代表女性阴柔的莲花和代表男性阳刚的鱼为吉祥象征,在既似关中秦音,又似塞北信天游的水船调伴奏下且歌且舞,蕴含着“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艺术风格颇有汉唐时期的宽广雄厚,又融合了鱼米之乡的委婉细腻。在表演形式上,分为“走灯”和“跑灯”两种,走灯为过街表演,以变焕图案形式进行,步伐有圆场走,散膀端灯步,左跳步举灯、交叉划灯步、乐舞步、休息步、秧歌步七种。跑灯为场地表演,同碎步移动的跑转和图案穿插变化为主,主要队形画面有仙女下凡鱼跃龙门、鱼戏莲花、张灯结彩等。甘泉莲花灯在不同的表演环境下,表演者表现手段不一,在过街表演时,数十名乃至上百名男士身着鲤鱼服饰,手举象征“喜庆有余”的大红鲤鱼灯穿插于身穿莲花服饰、双手持莲花灯的少女丛中,形成了“鱼游莲中”的表演场景。在优美动听“莲花咏”乐中,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在民间打击乐鼓点的伴奏下,时而鱼灯翻滚,时而莲花绽放,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在舞台表演中,舞蹈的基本形式不变,只是表演者按其主旋律音调随意根据欢庆内容填写,加声乐给予伴唱,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基本特征

甘泉莲花灯据传形成于隋末。形成以来,经过多年的流传,形成了如下一
图2 甘泉莲花灯表演 图2 甘泉莲花灯表演
些基本特征:
1、民俗性特征:甘泉莲花灯简约质朴,是民间恭贺新春的秧歌;
2、程式化特征:甘泉莲花灯的表演动作和伴奏乐都有固定的程式;
3、多源性特征:甘泉莲花灯的服饰既道具既有北方民间表演特征又有南方民间衣饰特征;伴奏音乐既以关中秦音,又以陕北信天游。
4、稀有性特征:榆林、延安各县区的秧歌大同小异,基本上不是鼓乐就是伞扇走场,唯有甘泉莲花灯一反陕北武秧歌路子,走了一种风格文雅,动作端庄的路子。
5、象征性特征:表演过程中,有“仙女下凡”、“鱼跃龙门”、“鱼戏莲花”、“连年有余”、“吉祥如意”、“张灯结彩”等多种象征手法。
6、传奇性特征:相传隋炀帝北巡到甘泉府村川时,遇上了宠妃薄姬,薄姬与乐工宫女们在府村驿宫演出了宫庭莲花灯,随后表演的舞女、乐工就留在了当地,“莲花灯”从此在甘泉落地扎根。

表演道具

1、道具:主要是男者手持一鲤鱼灯和女者手持两莲花灯。
(1)鲤鱼灯:男者手持的鲤鱼灯为一手持柄顶端上装一红色鲤鱼外形的罩灯,鲤鱼灯长为60厘米,宽20厘米,外用红色鲤鱼纹布,内为竹箍撑形(后一般为钢丝箍),下有粗10厘米,长80厘米的手持木柄(后一般用铝材管)。
(2)莲花灯:女者手持的莲花灯,高30厘米,其中莲花高为20厘米饰以桃红色花辫,花蕊底有绿色荷叶相衬,下有粗5厘米,长15厘米的手持柄。
2、服装。男者身着湖蓝色鲤鱼服饰、服装,头戴象征“连年有余”的鱼形头饰,脚穿短腰靴;女者身着荷红色绿衣服装,腰间着长 40厘米的莲花辨服饰,脚穿绿色长靴。
3、配乐乐器:板胡2把,笛子2把,唢呐4把,扬琴1个,琵琶1个,小鼓1个,大钹1个,小钹2个,锣1个,抬鼓1个。场地表演过程中板胡、笛子、唢呐、琵琶奏《莲花灯》曲调;行进表演过程中鼓、钹、锣打击乐奏陕北秧歌行进鼓点。

历史渊源

甘泉莲花灯相传是隋炀帝北巡时,在临真县(甘泉旧称)府村川羁留,纳府村川少女薄姬为妃,甚为宠爱,薄姬携乐工、宫女制演了“莲花灯”,随后此舞从宫庭流入民间,因此“甘泉莲花灯”是从隋时宫庭舞演化而来,甘泉劳山出土的宋代画像砖也只其有形象而无文字说明,其伴奏乐调既似秦音又似陕北信天游,似陕北民间风格。

地理环境

陕西省甘泉县,是革命老区延安市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县名因城南神麓山下美水泉而得。
甘泉县南距省会城市西安333公里,北距延安市37公里,东与宝塔区为邻,西与志丹县接壤,北与安塞县划界,南与富县毗邻,西(安)神(木)铁路、210国道、甘(泉)吴(旗)公路交会而过。全县辖3镇5乡116个行政村,295个自然村,面积2284.7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汉族人口占99.88%。
甘泉县属陕北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涧地平展,谷宽梁缓,间有少数残丘低峁,洛河谷地较为平坦,川面宽500—1000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0%,境内最高处海拔 1625米,最低海拔950米,境内有大小溪流3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7条,最大河流为洛河,流经本县95公里。
甘泉属高原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8.6℃,极端最高气温36.8℃,最低气温-26.1℃,年降水量 526.3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8天。甘泉县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矿泉水和紫砂土,已探明石油贮油面积272.1平方公里,贮量 7499万吨;天然气贮量200立方千米。
甘泉县历史悠久,西周有史载,秦直道穿境而过,自古以来为边塞之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冲突时的必争之地,有史以来战争不断,因此,便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传承谱系

甘泉莲花灯的发展、发生,经历了隋唐产生、形成期,宋以后的成熟兴盛期,清至“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20世纪90年代的抢救,复苏期以及本世纪以来的弘扬振兴期。甘泉莲花灯自投入抢救、复苏时期以来,有了新的发展。1998年被延安市正式确定为与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相并列的延安民间艺术之一。
第一代,甘泉莲花灯源于民间,建国以前的传承谱系已无从考证。
第二代,周延新,女,原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戏剧舞蹈编导,陕西曲协干部。1997年,周延新得知甘泉府村川民间这一表演形式后,深入甘泉民间与李新驰一道将该种表演形式的舞蹈动作和配乐整理出来,并指导甘泉县文化馆将其作为甘泉地方特色艺术进行了编导演出。2000年曾带队参加陕西省民间舞蹈大赛,获表演二等奖,再现了莲花灯风彩。
陈改红,女,甘泉县文化馆干部。陈改红间接参与了周延新整理甘泉莲花灯的工作,本人是甘泉文化馆的戏剧舞蹈编导,在整理过程中,掌握了该舞的表演,配乐,现经常编导该舞蹈的演出,2004年国庆节曾应邀带队赴济南演出。

濒危状况

甘泉莲花灯虽然在甘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延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活动开展较好,但仍然面临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1、甘泉莲花灯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是传统民俗节日的日益淡化,特别是陕北春节喜庆活动在农村逐渐减少,农村民间秧歌活动阵地逐渐缩小,现代甚至外来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使得甘泉莲花灯在农村的展示平台越来越少。
2、老一代甘泉莲花灯表演者因年龄逐步退出舞台,莲花灯表演的一些深层韵致难以得到传承发展,年轻的表演者在表演上一时不能独树一帜,甘泉莲花灯在观众的享有的感情和名誉在淡化。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媒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甘泉莲花灯的兴趣愈来愈淡薄,在农村,原来紧密型的社会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的已大为松散,组织农民秧歌的链接消失和年轻农民大量外流务工,组织活动愈来愈少,莲花灯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遗产保护

1998年以来,甘泉县政府每年划拨10—15万元,甘泉县文体局每年向社会筹集资金10万元,用于甘泉莲花灯的发掘、继承和组织演出。2004年,县政府又投资修建了县城文体广场,莲花灯的演练场地有了保障。
主要保护措施有:
1、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彻底摸清甘泉莲花灯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价值。
2、将调研所获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进一步开展甘泉莲花灯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予以出版。
4、建立甘泉府村川甘泉莲花灯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甘泉莲花灯的编导和表演骨干实行重点保护。
5、发展甘泉县莲花灯,建立100人的甘泉莲花灯表演团队。
6、在全县所有高、初级中学开展甘泉莲花灯普及教学,不断培养表演骨干,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式下甘泉莲花灯的传承问题。
7、在县职高创班以甘泉莲花灯为主要内容“甘泉民间艺术职教班”,提高甘泉莲花灯的表演艺术档次。
8、与北京、西安、延安等多家文化发展公司合作,开展甘泉莲花灯演出市场的同时,组织全县群众在节日里开展甘泉莲花灯演出活动,培养群众演员和群众对莲花灯的情趣。
9、巩固完善一年一度的甘泉县美水风情艺术节,检阅和促进甘泉莲花灯的传承和发展。

遗产信息

2008年11月28日,由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延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信息是是:编号:Ⅲ-16,名称:甘泉莲花灯,申报单位:甘泉县文化馆,类别:传统舞蹈。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