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短时间内养成商品鳖,最好放大规格的鳖种。如在4月中旬每平方米水面放养7~8只200g的幼鳖,饲养6个月,在秋冬出水时350g以上。
饲养管理
鳖的日常管理主要是投喂高蛋白的饲料,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应在40%~60%。目前有甲鱼专用颗粒饲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每次投饵量为鳖体重的2%~5%。在鳖池内也可种植一些
水生植物,一方面可遮荫,另一方面也可供鳖摄食。40~50天要将生长大小不一的鳖分开饲养,以避免互相残食。为了降低养鳖成本,各地可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饲料的途径:
(1)城镇附近养鳖,可利用屠宰场的动物内脏、罐头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等。
(2)渔区可利用水产加工厂的废鱼虾和内脏、死鱼虾等。
(3)靠近江河湖泊,可利用螺、蚌、蚬、蛤压碎投喂均可。
(4)用城市垃圾、瓜皮等废弃物可自己培养蚯蚓喂鳖。
根据各地养鳖的经验,一般用废鱼虾、内脏等养鳖的,6公斤饲料生产1公斤鳖;鳗鱼饲料2公斤生产1公斤鳖。如饲养管理良好,一般饲养5个月(6~11月),可使鳖种的重量翻一番,如放养200克/只的鳖种,5个月可长至400克;100克/只的可长至200克。
投喂新鲜的鱼虾、螺蚌、蚯蚓、加工肉类的副产品、蔬菜等,可混合切碎投喂在食台上,投饵量为鳖总体重的5%~10%,上下午各投一次,并要坚持每日巡塘,及早防治鱼病。
疾病防治
由于池塘环境、水质、饲料及放养鳖种本身的状况,在养殖鳖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鳖病。随着中国“养鳖热”的兴起,鳖的病害有增加及蔓延的趋势。当前发现的鳖病主要有下列几种。
出血病
由气单胞杆菌引起。症状为全身炎症显著,腹部充血发红,口、鼻、肠管出血。病鳖呆滞,摄食减少。
防治方法:使用抗菌类药物,磺胺0.2克/公斤体重,混入饲料中喂,饲料要少喂些,使病鳖吃光,以达到治疗效果。或用土霉素7.5克/100公斤体重混入饲料中投喂。也可使用其他抗菌类药物。
毛霉病(白斑病)
由霉菌寄生全身引起。症状为鳖甲、四肢、
裙边、颈部均寄生霉菌,出现白斑,使表皮坏死,产生溃烂。该病主要危害3月龄以内的稚鳖,死亡率很高。成鳖患此病后死亡较少,但影响正常生长。进行病鳖检查时,把整个鳖浸入清水中,鳖甲上如有白斑,即为此病。
防治方法:主要从预防做起,池塘中要施肥,保持一定肥度,抑制霉菌发生,在各项操作时要细心,避免鳖体受伤。池中要建造
晒台,使鳖经常晒背,可有效地防止霉菌的寄生。发现病鳖后,用磺胺软膏涂
可能是全球惟一的雌斑鳖
擦患处,或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3~5小时。同时,全池泼洒1毫克/升
高锰酸钾溶液2次(每天或隔天一次)。
水霉病
由真菌引起,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防治方法:
(1)病鳖池用100毫克/升福尔马林或2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消毒。
(2)病鳖用100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分钟。
(3)在饲料中拌喂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红脖子病
由病毒引起。颈部发红、充血、肿大,死亡率很高。
治疗方法:
(1)肌肉注射
金霉素、氯霉素等药物,用量为15万单位/公斤体重,注射部位在鳖的后腿基部与腹板之间,约1.5厘米深。
(2)土法免疫疫苗(同
草鱼),用病鳖的肝、脾制成疫苗,注射剂量为100毫升/公斤体重。
腹甲红肿病(红底板病)
由鳖与池底或鳖之间摩擦及水质恶化引起。
防治方法:
(1)防止高密度的暂养和堆压装运。
(2)用1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或搽涂。
(3)注射15万单位/公斤体重的抗生素。
穿孔病
裙边和腹甲处出现疮疤,充血、穿孔。
防治方法:
(1)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片。
(2)用漂白粉药浴。
鳃腺炎病
鳖全身浮肿,口鼻出血,肠内充满凝固血块。
防治方法:
(1)发现病鳖后将其捞出隔离饲养,以防蔓延。
(2)池水用200mg/L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
鳖寄生虫病
防治方法:体表寄生虫可用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或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30分钟即可。
饲料性疾病
由于鳖食用不洁饲料引起。鳖全身浮肿或极度消瘦,裙边发硬、无光泽。
防治方法:不用变质饲料,添加维生素E。最好是使用鳗鱼饲料。
水质恶化引起的病
淡色刺鳖
防治方法:将池水全部更换,10天左右会变好。
冬眠期的死亡
与细菌性疾病相同。
防治方法:冬季放鳖时对池子用100mg/L漂白粉溶液消毒,放干水,日晒,改良池底泥沙。
腐皮病
症状与病原
腐皮病的发生是由于鳖的相互搏斗撕咬受伤后细
菌感染所致。外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鳖的四肢、颈部、尾部
及甲壳边缘部的皮肤糜烂, 皮肤组织变白或变黄, 不久
坏死, 产生溃疡甚至骨骼外露, 爪脱落。此病常年发生,
于春季流行, 有时与疖疮病并发, 危害严重。在高密度囤
养池, 并发症死亡率可高达20%。腐皮病的病原菌以产
气单胞菌为主。
防治方法
预防
①经常保持池水清洁, 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按规格大小分级饲养, 以防鳖相互撕咬, 这是防止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②每周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 保持水中有效氯浓度为017mg/kg。
③对于已出现
症状的鳖, 应按其大小分别暂养于隔离池中进行治疗;先用含氯消毒剂或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第2 d 用土霉素20~40 mg/L 浸浴48 h。
④放养前用3%食盐加100mg/L 呋喃唑酮浸浴3~5 min, 既起到预防作用, 又可进行早期治疗。
治疗
在饲料中按011%~013%的比例添加磺胺类或喹诺酮类药物, 口服5 d, 对于并发疥疮病的用土霉素或四环素40mg/L 药浴48h有显著疗效。
鳖的敌害
蚂蚁、鼠、蛇、蛙、蟹、鸟兽等,都可对鳖卵及各阶段的鳖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加固
池堤,经常堵塞漏洞和缝穴,产卵场四周撒适量农药,防治蚂蚁危害鳖卵。此外,可用加高围墙及饲养
警犬来防止盗窃。
综述
因鳖有冬眠的习性,在露天常温下养殖生长缓慢,平均一年增重仅100g左右,要4~5年时间才能养成商品鳖,这与市场需求是很不适应的。因此,国外在70年代初就研究了室内加温养鳖新技术,约12~14个月就可养成商品鳖。中国各地开展了工厂化养鳖,利用地热水、温泉水养鳖,以及利用发电厂余热水养鳖等,取得较好的效益。
钓甲鱼
钓具组合
钓甲鱼的竿不需太长,以1米左右为最佳,最好用独节竿或多节的硬弹性竿。渔线要用多股不透明的绵纶粗线,如0.3~0.5mm的尼龙线,这样才能不被甲鱼咬断,线长4m左右,钓钩宜大,如鹤嘴型115~116号,环形415~416号,龟形815~816号等,也可用直钓。直钓制作方法是用直径1毫米的不锈钢丝或缝纫机针,取25~30mm长,两头磨尖成枣核形,于1/3处磨一凹槽以系渔线,鱼饵由短的一端装入,使长的一端朝上(绝对不能倒装)。直钓也可以兼钓
鲫鱼、鳝鱼等。这种钓甲鱼的钓具通常需要的数目较多,几十根及上百根不等,可根据需要而设。
饵料组合
一般荤饵较好,蚯蚓、蚕蛹、蚂蚱等均可作饲料,但最好的莫过于猪肝或羊肝。素饵中鲜嫩玉米粒也是很好的
钓饵。如果诱饵,可选甲鱼诱聚剂,若将该诱聚剂蘸在猪肝上作
钓饵效果更好。
钓法
钓甲鱼的早钓时间为天亮至上午9时前后。晚钓为下午的5时至天黑。白天钓甲鱼应选择僻流处下钓,钓线要长,10m以上或更长些。将钓钩抛入塘内离岸边10米远或更远些,因为白天声响较大甲鱼不靠边,多在塘中间活动。钓饵还是用生鲜猪肝、鱼肉块、蛙肉或其他肉块等,用一般的竹钓鱼竿(不宜太长,3~4m即可)作钓鳖竿,一池塘内投放三四根钓竿就可以了。钓钩投入池塘后,可坐等上钩。甲鱼虽属冷血动物,但其进食时温度要求较高,最低温度也要在15℃以上,在40℃或温度再高一点时甲鱼还是很活跃的。因此钓甲鱼的季节性很强。立夏以后甲鱼开始咬钩,小满至立秋最活跃,寒露以后就钓不到甲鱼了。
夏秋季是钓甲鱼的最好时机。天热时,甲鱼常常爬出水面,到河塘向阳处晒太阳,喜欢栖息在河边有沙处或河水拐弯处。钓甲鱼时,可在岸边仔细观察,在有甲鱼爬行痕迹的地方下钓。
甲鱼发现食物后总是小心谨慎的先闻、拱,然后轻咬,无动静时才正式吞食,故提竿宜迟不宜早。由于上述吃食动作,漂浮常先点动,然后上下缓缓窜动,连续如此即可提竿。上钩后,甲鱼常会四爪抓地,像是挂底,此时勿应拽,待其自己移动时可顺势将其提出水面。也有人事先制作一个比钓竿底把略大一圈的粗
铁环,甲鱼抓住地面时,将环套入底把,青扬钓竿后部,使环顺竿、线滑动,直至水底砸在甲鱼身上,甲鱼受冲击而松爪,即可提上。
甲鱼一旦出水即失去挣扎能力,但摘钓却较麻烦。一般如吞食不深,可放在地面上按住其背部,将钩拽出,或用树枝、竹棍等诱其张嘴,趁势插入口内,将鱼钩向下退,顺势拽出。
钓甲鱼不用鱼钩,而使用缝衣针,将带鼻的一端
鼻孔去掉,磨成针尖,这样两头都是针状,渔线栓在中间,为了牢固,可以在针的中间刻一道槽,挂上猪肝条代替鱼钩投入水中。甲鱼食后到颈部卡住,则无法挣脱,顺利钓上来,但制作较为麻烦。有人用此种针挂上猪肝,用防咬断的渔线拴在短竹竿上,渔线根据钩点位置可长可短,将竹竿插在岸边。可同时做若干这样的钓竿。白天可以注视的变化,也可以装上浮漂,观察鱼讯。晚上只要把竹竿在土中插牢,可以不管它,因甲鱼吞下这种针钩,无法吐出,天亮之后到岸边去取即可。
注意事项
甲鱼遇到有东西探入口中,常死咬不松口,有经验的钓者常利用甲鱼翻身先探出脖子的特点,将甲鱼翻过来,使它背朝地面,待它欲翻身伸出脖子使时迅速掐住它的脖颈,用脚踏住其腹部,拉出脖子然后摘钩,但这必须熟练,不能犹豫,不然很难掐住,且有可能被其前抓抓伤。实在不行,则只有剪短钓线等回家宰杀时再处理。
万一被甲鱼咬住先不要紧张,不可硬拽,将甲鱼和手一同放入水中一般即可松口。
判断甲鱼是否用钩钓的依据,把它翻个脚朝天。如果不是钩钓的,那么它就很快的翻过来,否则就是说明是钩钓的(由于咽喉里有钩疼痛,所以就翻不过来)。钩钓的容易死去。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小心咽喉里的钩钩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