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
百科内容来自于: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丘脑(又称背侧丘脑)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
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
由
前脑泡的后部分化而成的高级中枢。位于
中脑和
大脑半球之间,左右各一,包埋在
大脑两半球内,外侧以内囊与大脑的
纹状体相隔。左右间脑之间的腔隙为
第三脑室,其底部与脑下垂体连接,后上部有
松果腺。背侧
丘脑不仅是感觉的转换站,也是一个复杂的分析整合中枢;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
内脏及内分泌活动的中枢。
上丘脑
下丘脑
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它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底丘脑
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丘脑的功能
丘脑不仅是除
嗅觉外一切感觉冲动传向
大脑皮层的转换站,而且是重要的感觉整合机构之一。
丘脑在维持和调节
意识状态、警觉和注意力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丘脑不仅与一般和特殊型式的激醒有关,而且和情绪联想有关。某些
丘脑核团还可作为运动整合中枢,它接受
小脑和
纹状体的投射
纤维。
①感觉中继核群。接受特异性感觉的
投射纤维,经过转换后再投射到
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此核群包括
腹后核及
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腹后核是躯体感觉传入系统中传导精细
触觉和位置觉的
内侧丘系,传导肢体和躯干痛、
温觉和一般触觉的脊丘系及传导头面部痛 、温觉的
三叉丘系的终止点(见
神经通路)。然后,再由此核发出
纤维至皮层中央后回皮层躯体感觉区。
内侧膝状体是
听觉通路上的转换站,其传入
纤维主要来自
中脑的
下丘;其
投射纤维至听皮层。外侧膝状体是视觉通路上的转换站,它接受来自同侧颞侧和对侧鼻侧视网膜的传入
纤维;其
投射纤维至视皮层。因此,此类核群是将机体所有特定的感觉冲动(除
嗅觉外)传向
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从而产生特定的感觉。外周感受器的冲动,很多在
丘脑水平合成或整合,然后再投射至特异皮层感觉区。
触觉、
温觉和
痛觉在
丘脑水平以下,是分别独立存在的,但在
丘脑以上,这些感觉常融合在一起。因此,皮层与外周感受器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
丘脑的整合。
②
大脑皮层中继核群。包括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前核。此核群接受来自特异皮层下结构的冲动,经转换后投射至定位明确的皮层区。前核接受下丘脑最大的传出
纤维束。经前核转换后再投射至扣带回。丘脑腹外侧核接受
小脑、苍白球和
黑质的传出
纤维,转换后投射至中央前回运动皮层。此核是投射至运动皮层的主要皮层下结构,会聚在此核的冲动必然深深影响
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腹前核虽然接受来自苍白球和
黑质网状核的投射,但仅部分神经元将冲动转换后传入
大脑皮层。腹前核与髓板内核及背内侧核有
纤维连接,因此,腹前核兼有特异和非特异
丘脑核的特征。
③联络核群。主要包括背
内侧核群(DM)、外侧背核(LD)、外侧后核(LP)及
丘脑枕。这些核群很少接受上行来的直接
投射纤维,而是接受大量的间脑其他核团的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再投射到大脑
额叶、顶叶和颞叶皮层联络区。背
内侧核群在灵长类和人类最明显,在此核水平的躯体冲动常易受
内脏活动的影响 ,从而在皮层产生特殊的感觉。外侧背核和外侧后核主要接受来自腹侧核的
纤维,与复杂的躯体感觉联络机制有关。
④髓板内核群。是
丘脑的古老部分,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等 。这些核群与
大脑皮层无直接联系,而是间接地通过多
突触接替更换神经元,然后再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此系统能把由
脑干传来的大多数弥散的易化性信号转送到
大脑皮层的所有部分,从而引起大脑皮层的普遍激活。
非特异性
丘脑皮层
投射系统,不仅包括髓板内核,还包括中线核群及部分腹前核。此系统对皮层、额皮层联络区和皮层下结构都有持久的影响,特别是
丘脑联络核群。
综上所述,
丘脑主要接受两方面的传入,即外周和皮层的,前者带来由于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感觉冲动 ;而皮层投射又将大脑皮层记忆机制和
丘脑联系在一起,并将丘脑置于皮层控制之下。丘脑还与
下丘脑和
纹状体皮层下结构有
纤维连接,通过此连接,丘脑可影响
内脏和躯体效应器。
丘脑病变引起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