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
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矿业和服务业,其中矿业占重要地位。独立后至2
姆纳里咖啡园工人展示该园生产加工的咖啡豆
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此后由于国际矿业市场价格下跌,政府国有化政策失误等原因,经济陷入困境。多民运执政以来,大力推行经济私有化和多元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达到重债穷国完成点,获巨额债务减免,外债由2005年底的55亿美元降至2006年底的6.35亿美元。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矿业遭受较大冲击,经济下滑。2009年经济明显复苏。2010年矿业公司复产、增产势头良好,玉米获得历史性丰收。2011年,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世界银行将赞列入低水平中等收入国家。
采矿业
采矿业较发达,是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之一。其主体是铜矿和钴
矿的开采和冶炼。独立后赞矿产业曾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铜产量逐年下降。1970年前,赞铜矿一直属于私有。1970年赞政府进行铜矿国有化改革,将赞铜矿重组为罗安(ROAN)联合铜矿公司和恩昌加(NCHANGA)联合铜矿有限公司。1982年两大公司又被合并为赞比亚联合铜矿公司(ZCCM),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铜矿公司。奇卢巴政府自1991年起大力推行铜矿私有化。2001年国有大型铜矿私有化全部完成,赞铜产量回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矿业仅增长2.4%。2009年,随着国际市场铜价回升,矿业增长势头强劲,卢姆瓦那、卢安夏等大型铜矿先后投产或复产。2010年全年铜产量增长17.4%,达82万吨。
制造业
制造业较落后。独立前,工业制成品基本依赖进口。独立后,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国有制造业。多民运执政后,对制造业实行私有化。1998年以后,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食品、饮料、烟草、纺织和皮革等行业产值约占整个制造业的75%。
能源
主要来自于水利、石油、木材和煤炭等,除原油依靠进口外,其它基本能自给。赞水利资源丰富,蕴含发电量6000兆瓦,2005年装机容量为1692兆瓦。原为电力出口国。因对主要发电站进行整修,发电量大幅下降,2005年11月开始自南非和刚果(金)进口电力。赞主要从中东、安哥拉进口石油。从中东进口的石油船运至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再通过坦赞输油管道送至恩多拉市的炼油厂。
农业
农业是赞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全国约三分之二人口从事农业。目前开发的可耕地面积为620万公顷,只占全部可耕地的14%。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烟草等。正常年景玉米可自给。赞耕地普遍缺乏灌溉系统,农作物抗灾能力较弱。2010年,农业获得历史性丰收,全年玉米产量278万吨,同比增长40%。
旅游业
旅游业有世界著名的
维多利亚瀑布和19个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其中卡富埃 国家公园
占地面积最大。赞还辟有32个狩猎管理区。对旅游业的发展保持了相当的重视,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政府启动了对卡富埃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如旅游发展信贷措施(TDCF)等,私营部门对旅游行业的投资不断增加,2004年旅游部门也因此获得了5.5%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旅游人数一直在增加。赞比亚本国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国内旅游业的繁荣,但同时也说明赞比亚旅游业的潜力还有待充分挖掘,因为大多数国家公园的相关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许多游览了维多利亚瀑布的国际游客不去附近的莫西奥图尼亚国家公园,而宁愿选择去周边国家的一些野生动物园。2010年到赞比亚旅游人数达到68万人次,增长了20%。2013年8月,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将联合举办第20届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主要名胜有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卡里巴湖、卡富埃国家公园、赞比西河等。
交通运输
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
公路:总长3.73万公里,其中柏油路7000公里左右。公路运输量约占赞国内货运总量的83.4%。
铁路:总长2100公里,由坦赞铁路(赞境内为886公里)和其他一些线路组成。赞国内货运15.3%左右依靠铁路。除坦桑尼亚外,赞还与津巴布韦和刚果(金)有铁路相连。2003年,铁路运输量为149.4万吨,其中坦赞铁路运输量为53.1万吨。
空运:全国有四个国际机场,即卢萨卡、恩多拉、利文斯敦和姆富韦国际机场,五个二级机场和五个简易机场,共有11家航空公司经营国际客货运业务。
财政金融
赞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举借债,财政预算较多依赖国际援助。近年来国际援助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由2003年的42.7%降至2009年的18.1%。2011年财政预算总支出20.54万亿克瓦查,财政预算总收入15.77万亿克瓦查。2012年财政预算总支出为27.70万亿克瓦查。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铜、钴、锌、木材、烟草、食糖、咖啡等,其中铜出口是赞主要的外汇来源。主要进口机械设备、石油、化工产品、医药和纺织品等。主要出口国为瑞士、中国、南非、刚果(金)和埃及等,主要进口国为南非、刚果(金)、中国、印度等。2011年出口额为92.00亿美元,进口额为63.59亿美元。2012年出口额为84.34亿美元,进口额为72.81亿美元。
外国援助
1996年西方捐助国因政治原因冻结对赞援助,至1997年才部分恢复。2005年4月,赞达到重债穷国计划完成点,获得巨额债务减免。2008年接受外国援助2.09万亿克瓦查。2009年,因赞卫生部被曝光贪腐案件,荷兰等部分西方捐助国一度暂停向赞提供援助。
邮票业
赞比亚还有一项较大的收入来源---就是邮票的发行。赞比亚在独立前是英国殖民地,按照英国殖民地邮票发行的形式来发行邮票,主要是一些赞比亚境内风光+男皇、女皇头的邮票,独立后开始自己发行邮票,前期的发行频率较低,到后来每年发行几百种以上的邮票,一般都是热门邮票,如运动项目、动物、植物等,还有不少中国题材的邮票,这些邮票都是纯商业票,设计与印刷都是交给国外的公司来做,然后大量的运到中国等集邮大国进行倾销。在政府大量发行商业票的同时,其国内和国外也有一些邮商对其前期的邮票进行炒作,所以赞比亚的早期票在英国殖民地邮票中属于比较贵的。由于国内的经济一般,邮票能换回大量外汇,并且基本没有什么成本,这也成为赞比亚这类国家的一条生财之道。
餐饮业
特点
(一)规模不大。赞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口仅1100万,且贫富分化,80%以上的人口缺乏消费能力。据赞比亚《2002/2003年度生存状况监测调查(LCMS)》,62%的赞比亚家庭不能保证一日三餐,其中51%的人是一天两餐,11%的人只能一天一餐。
(二)餐饮业消费基本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赞比亚总人口的约46% 居住在城市,农村地区虽然广大,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一般没有餐饮业等服务设施。据统计,赞比亚中档以上的专门性餐馆不到100家。其中首都卢萨卡为55家,旅游城市
利文斯顿仅7家,经济重镇基特韦5家,恩多拉4家。许多专门性的餐馆周末都不营业。另外宾馆和旅店一般都提供餐饮服务。
(三)赞比亚人饮食消费习惯简单。赞比亚传统饮食以
白玉米为主,加水熬成糊状,称为“
恩希玛”又称
希玛。许多中下层家庭终日只吃“
恩希玛”,富裕的家庭则辅以简单的蔬菜汁、烹小鱼、炸鸡腿等。但赞比亚人一般重家庭聚会,聚会形式简单,不铺张浪费;不崇尚外出消费,不习惯大吃大喝。年轻人喜欢上酒吧,且将之作为重要的社交、娱乐场所。正因为如此,赞比亚餐馆普遍规模较小,很少有超过10张餐桌的,其顾客也以本地富人和外国人为主,定价较高,利润也比较丰厚。
(四)从结构上,大量的小吃摊和简单的快餐店是赞比亚餐饮业的基础,连锁快餐发展迅速,西餐是高档餐饮业的主流,中餐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以首都卢萨卡为例,由于多数赞比亚政府部门、公司、学校都没有餐厅,许多公职人员和公司职员均不吃午餐或者从快餐店购买简单快餐,连锁快餐因此发展较快。赞比亚有“Zamchicken”、“Steers”和“Debonairs”等品牌连锁快餐,提供包括比萨饼、汉堡包等在内的快餐食品。但在中国遍地开花的“肯德基”在赞比亚今年(2011年)年初才开张第一个门店且销售的食品品种较少,而“麦当劳”仍未进入赞比亚市场。其传统的高档餐饮仍是西餐,也为赞比亚多数人接受。中餐馆较多,仅卢萨卡就有10家,因其丰富多彩的花色品种而享有较高声誉。
政策
赞比亚餐饮业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较宽松。政府对投资领域没有限制,投资者可进入任何经济领域进行投资。其金融环境比较宽松,无外汇管制,无进出口配额。政府监管很少,申请餐饮业执照如同其他行业,手续简单,没有专门程序,但对于酒类销售需申请专门执照,并登报声明。税收政策如同制造业,一般征收35%的所得税和16%的增值税。政府没有关于餐饮业卫生标准的规定和法令,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检疫机构,很少对餐馆的食品安全和卫生条件进行检查。赞比亚法制较健全,但仍存在较普遍的腐败现象,对于外国经营者有时有刁难、勒索,但程度不严重,不构成对经营的主要障碍。
但随着赞比亚国内贫富继续分化,民族情绪抬头,赞比亚投资政策有紧缩的趋势。2006年12月,赞比亚政府宣布将外资的最低投资额由5万美元提高到50万美元。此数额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外资设定的准入门槛。对于餐饮业等中小外商投资者十分不利,想要获得投资许可证有一定困难。
如同其他行业,工作许可问题是在赞比亚经营餐饮业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许可难以获得批准,一些行业或工种已经限制外籍人员进入,对允许进入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限制性措施越来越多,如厨师不被获准至前台收款;二是费用较高,一次费用即要200万
克瓦查(约400美元);三是即使获批准,期限也不长,均不超过2年,有的只有半年到三个月;四是程序繁琐复杂,而且有自相矛盾之处;五是审批周期太长,有的甚至一年都没有答复。不单是工作许可,甚至连在赞比亚工作的外籍人员的家属要获得居留许可,也很困难。
此外,赞比亚劳工政策严格。在赞比亚的法律和实践中,均不存在种族、部落、出生地、政治信仰、肤色、教义以及性别等方面的歧视。妇女在就业方面与男性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包括上夜班。按照当地法律规定,公司要为员工上保险,主要的有固定费率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和人身伤害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费率为基本工资的5%,人身伤害险则由不同的保险公司提供。企业要向本企业员工支付卫生医疗费用。根据规定,企业必须向可出具医生病假证明的员工支付全额病假工资,支付期限为三个月,从第四个月起支付另外三个月的半额工资。产妇在本单位工作期满两年后可获三个月产假及全额假期工资。雇主必须向雇员提供住房,或者支付住房补贴。赞比亚劳资协议中一般规定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周工作40小时,工厂工人每周工作45小时。除零售部门外,其他公司周末一般不营业。雇员的配偶、子女、父母等去世时,雇主应给以雇员七天假日。同时还规定在雇员、雇员之配偶、婚生子女去世时,雇主应给雇员一定的补助。为迎合国内的呼声,赞比亚政府的劳工政策趋严,2010年10月,赞比亚政府规定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大幅度提高到50万克瓦查(约100美元)。赞比亚国内正讨论临时工问题,且有可能废除临时工制度。这对外资餐饮业等服务业的经营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赞比亚的中国企业近两年承受了较多劳资问题的诟病和指责,值得引起高度注意。
数量
在赞比亚华人开设的中餐馆共有10余家,包括卢萨卡10家、利文斯顿1家、恩多拉3家,主要是
四川和江西菜,也有1家粤菜,有的餐厅也经营火锅,经营者多为我江西、四川两省国际公司职工跳槽后开办,同时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侨胞。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大大丰富了赞比亚餐饮业市场,其经营的餐馆在赞比亚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弘扬了中国文化,为在赞华人提供了便利,也普遍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有些餐馆已开始涉足其他行业,进行多种经营。一些来自印度等地的餐馆也打出“中餐”的招牌。
不过和国内水平相比,赞比亚中餐馆规模都比较小,即使和赞比亚当地较好的西餐厅比较,也显得环境一般,档次不很高。
人民生活
根据联合国《2007年人类发展报告》,赞比亚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居世界第165位,人均预期寿命为40.5岁,婴儿死亡率为10.2%。贫困率较高,63.8%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46%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5至49岁人口中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为17%。赞比亚每年有近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多数为儿童,该病成为赞比亚的第一杀手。赞医生流失现象严重,目前全国只有医生700名,比实际需要的2320名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