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湍蛙
百科内容来自于:
理县湍蛙(学名:Amolops lifanensis)为蛙科湍蛙属的两栖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理县。
雄蛙体长约54毫米,雌蛙体长71
毫米左右。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圆
理县湍蛙
,鼓膜清晰。指、趾端具吸盘和横沟。指间无蹼,趾间全蹼。皮肤光滑,无背侧褶。体背黄蓝灰色,杂以黑色或黑棕色斑;咽喉部紫灰色,腹面白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四川理县。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Amphibia:两栖纲 - Anura:无尾目 - Ranidae:蛙科 -Staurois: |
学名: |
Staurois mantzorum |
中文名: |
四川湍蛙
|
中文拼音: |
SìChuānTuānWā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
CITES公约级别 |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
红皮书等级 |
|
中国特有 |
是 |
俗名信息 |
|
在中国
理县
大陆,分布于
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四川理县。
用骨龄学方法对50只理县湍蛙(雌蛙30只和雄蛙20只)的年龄结构与身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骨龄学方法对理县湍蛙的年龄鉴定非常有效,个体的趾骨切片均有明显的年轮线(LAGs).雌蛙的平均年龄为4.7±1.6岁,年龄范围为2-9岁,雄蛙的平均年龄为3.8±1.2岁,年龄范围为3-7岁.雌蛙明显长于雄蛙,雌蛙体长为68.9±4.2mm,体长范围为60.40-74.88 mm,雄蛙体长为50.7±4.3 mm,体长范围为42.1-56.3 mm.雄蛙体长52毫米,雌蛙68毫米左右,体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平圆,略突出下颌,有吻棱;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与上眼睑宽度等;两眼间额上有微凸出的小白点;鼓膜轮廓清晰而较小;犁骨齿弱小;舌后端游离,缺刻深。前肢长,指细长,其顺序为3、4、2、1;指趾末端均有吸盘,除第一指外,吸盘上均有马蹄形之横沟;关节下瘤发达,并有指基下瘤,掌突不清晰。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鼻孔或鼻孔前方,左右跟部相重叠;趾间全蹼,第四、五蹠间之蹼达蹠基部;内蹠突小而平,无外蹠突。皮肤光滑;颞褶肥肿;头侧、体侧、肛门附近微有疣粒。颜色变异颇大,背一般呈绿色或蓝绿色,杂有不规则之棕色花斑或点;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腹面呈浅乳黄色;咽胸部有深灰色麻斑或缺如,液浸标本背面灰色,上有深棕色斑纹,体侧白色痣粒显著,腹面白色。雄性体较小,前肢粗壮,第一指有强大婚垫;后肢较长。无声囊。蝌蚪后肢11毫米时,全长40毫米;体扁平,呈橄榄色,尾鳍较低平,末端有时呈朱红色;腹面口后具大吸盘,可借此吸附在急流水内之石上,且可前后慢慢移动;口大,唇齿式Ⅲ:4—4/Ⅱ:1—1,唇乳突自口角至下唇为一排;角质颌适中;出水孔在左侧,具短游离管;眼后及腹郡后面各有一对黄色圆形腺体,后者左右不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