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闪鳞蛇
百科内容来自于:
闪鳞蛇也叫日光蛇或珠光地蛇,因当其沿地面蠕动时,鳞片上闪闪地发出钢青、鲜绿、血红、紫铜等艳丽的珍珠样反光光,故叫闪鳞蛇。闪鳞蛇是一种比较原始而又种属都很单一的蛇类,营洞穴生活,常隐蔽在土壤、砾石或大木之下,只有追捕鼠类、蛙类、小鸟等为食时,晚上才偶尔来到地面。自1827年闪鳞蛇(Xenopetis unicolar Reiuwardt)发表后的一百多年,闪鳞蛇科一直就只有一属一种,分布在越南、缅甸、马来亚、印尼等地,我国的云南、广东。属无毒蛇。
全长雄性865mm,雌性610mm。尾长约占全长的0.075。
背面蓝褐色,有金属光泽,两侧最下3行背鳞间有1~2条断续白纵纹,最下一行背鳞灰白色;腹面灰白色,尾后段尾下鳞蓝褐色。头背蓝褐色,头腹浅蓝灰色或浅褐色。头较小而略扁,吻端圆纯,躯干圆柱形,尾短,仅占全长的1/13或1/14。
头背有前后2对顶鳞,其间夹有1枚顶间鳞;无颊鳞;眶前鳞与眶后鳞各1;颞鳞1+2;上唇鳞7,3-2-2式;下唇鳞6-7,前3枚切前颔片。上颔齿每侧22-24枚。背鳞平滑,通身15行;腹鳞152-164;肛鳞二分;尾下鳞16-19对。
中国特有种。可分两亚种,指名亚种仅知道分布 于中国海南省与
广东、浙江(龙泉)、福建(建阳、崇安)、江西(龙南)、湖南(宜章莽山、酃县)、海南(陵水吊罗山、白沙牙叉、琼中五指山)、广西(龙胜)等省(区)是大陆
亚种。
栖息於海拔200~800公尺的平原、丘陵与低山地区。
海南闪鳞蛇普通种,仅分布于海南。
海南闪鳞蛇大陆种,分布则较广,遍及中国南部。
本种仅分布于我国,分布范围虽较广,但数量稀少。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Reptilia:爬行纲 - Serpentiformes:蛇目 - Xenopeltidae:闪鳞蛇科 -Xenopeltis: |
学名: |
Xenopeltis hainanensisHu et Zhao |
中文名: |
海南闪鳞蛇 |
中文拼音: |
HǎiNánShǎnLínShé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不祥 |
CITES公约级别 |
未定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是 |
栖息在海拔200-800m的平原与丘陵与低山
地区。
晚上活动,白昼隐藏在草丛、枯叶下方。剖胃发现有蚯蚓和蛙残骸,根据它们常到住宅附近活动,可能和觅食小型啮齿动物或
食虫目动物有关。
具有夜行性;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现状
2、数量:自1972年被描述以来,迄今为止仅发现10余号标本。生存数量仅千余条。
3、因素:本种常在人类住处的后院出现,又有金属光泽,容易被发现,且因为反光常被误认为是毒蛇而大量捕杀。
建议
1、数量稀少,为罕见的珍稀动物,应予保护。
2、闪鳞蛇科仅1属2种,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建议列为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附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申请将本种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但没有生效,且有些人因为它是一种蛇,不应该受到保护,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受到保护,因为此物种已不足1500只,跟大熊猫一样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