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狐
百科内容来自于:
沙狐(学名:Vulpes corsac),沙狐是典型的狐属动物,为中国狐属中最小者。四肢和耳朵比火狐略小。毛色呈浅沙褐色或浅棕灰色,带有明显花白色调。背部浅银灰色或红灰色,腹部白杂黄色,下颔白色,全身皮毛厚而软,耳朵大而尖,耳根宽阔。体长500-600毫米(不含尾部),尾长250-350毫米。
西起下
伏尔加河流域,向东覆盖中亚大部分地区,
沙狐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国家包括:阿富汗、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沙狐身体比赤狐小,体长50-60厘米,体重约2-3公斤,尾长25-35厘米,四肢相对较短,耳大而尖,耳基宽阔,毛细血管发达。背部呈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腹部呈淡白色或淡黄色。毛色呈浅沙褐色到暗棕色,头上颊部较暗,耳壳背面和四肢外侧灰棕色,腹下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与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于淡红色。
沙狐上门齿侧边的小尖,几不存在,外缘门齿与其他门齿略有间隙,并稍靠后。
栖息
主要栖息于
干草原、荒漠和
半荒漠地带,远离农田、森林和
灌木丛,与其他穴居动物毗邻而居,并接管空置地穴。
行为
沙狐白天非常活跃,也有夜间活动的报道。善攀爬、速度中等,不及其他慢速犬类。听觉、视觉、
嗅觉皆灵敏。四处流浪,无固定居住区域,在觅食困难的冬雪季节,它们会向南迁徙。相比其它狐属,沙狐更具群居性,甚至多只个体共住同一洞穴。在冬季,沙狐结成小型觅食群体,群中有配偶和成年子女。它们住在类似“沙狐城”的相邻洞穴,这些洞穴经常接管自其他动物,如
旱獭等,沙狐挖洞通常简而不深。
食物
注:沙狐图片来源。
天敌
交配期在1-3月,
妊娠期50-60天,春末夏初产子,每胎产仔2-6只,也有一窝11只的纪录。2岁
性成熟,寿命约6年。有观点认为,雄狐会抚养后代,但不能确定。雄狐在繁殖季彼此争斗,之后仍保持族群和睦。
沙狐主要以鼠类为食,因此沙狐在调节鼠类数量和控制
鼠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沙狐下属2亚种
拉丁学名
|
中文名
|
命名人 / 年代
|
Vulpes corsac
corsac
|
沙狐指名亚种
|
Linnaeus,1768年
|
Vulpes corsac kalmykorum
|
沙狐卡尔梅克亚种
|
Ognev,1935年
|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仅管人类捕猎沙狐的活动大量减少,但仍无对该物种的具体保护措施出台,受灾难性气候及人类农田开垦活动的影响,沙狐种群数量正在大幅缩减。1914年,蒂尼克首次报道沙狐数量剧烈减少,1924-1925年,种群数量稍有恢复,1931年,种群数量再度减少,直到1951年,数量又有增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有些地区的沙狐减少了90%。2008年,沙狐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目录。
沙狐已列入
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