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指组成沉积岩的组分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它既是沉积岩分类命名的基础,也是确定沉积岩形成条件的重要特征和参数。按不同岩类分为下列几种。
碎屑岩
指碎屑颗粒本身的特征(粒度、圆度、
球度、形状及颗粒表面特征),基质和胶结物的特征,碎屑颗粒与基质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胶结类型)的总和。粒度以颗粒的直径来计量。它是反映碎屑岩形成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圆度、球度和形状是表征碎屑颗粒形态的 3个特征参数。
圆度指颗粒的原始棱角受机械磨蚀而圆化的程度。
球度指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颗粒的表面特征指颗粒表面的磨光度及显微刻蚀痕。如砾石表面的
冰川擦痕、刻擦痕、
撞痕和凿痕或凹坑;石英砂表面的各种刻蚀痕、溶蚀痕和撞击痕。基质和胶结物是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质。基质又称
杂基,是粗、中碎屑岩石中较细
沉积岩
粒的机械充填物,通常是细粉砂和粘土物质。当颗粒之间留下孔隙而无细粒的物质时,则造成
颗粒支撑结构,而大小颗粒和泥质一起堆积下来便形成
杂基支撑结构。胶结物是化学沉淀的物质,可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常见的胶结物有碳酸盐、硅质、铁质和磷质等。根据
基质和胶结物与碎屑颗粒的相互关系,可分出各种
胶结类型,如基底式、接触式、孔隙式、充填式、溶蚀式和嵌晶式等。
土岩
根据粘土质点、粉砂和砂的相对含量,可将粘土岩的结构划分为以下几种。按岩石结晶程度可分为非晶质粘土结构,隐晶质粘土结构,显微晶质粘土结构,粗晶粘土结构和
斑状粘土结构。
按粘土矿物结合体的形状分为胶状粘土结构,鲕状粘土结构,豆状粘土结构和碎屑状粘土结构。此外,还有生物粘土结构和残余粘土结构等。
碳酸盐
包括粒屑结构、生物格架结构、晶粒结构和残余结构。①
粒屑结构,由颗粒、
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组成。颗粒与
泥晶、亮晶的相对含量可以反映岩石形成环境的
介质能量条件。颗粒多
划分表
、亮晶多则介质能量高;颗粒少、
泥晶多则介质能量低。碳酸盐岩胶结物的
结构类型有栉壳状、粒状、再生边及连生胶结等。
胶结类型也可分为基底式、孔隙式和接触式等。②生物格架结构,主要由原地固着生长的群体造礁生物形成的一种坚硬的碳酸钙格架。③
晶粒结构,晶粒主要成分是
方解石,其次是
白云石。晶粒从>4毫米到<0.001毫米不等。按
晶粒大小分为:
巨晶、极粗晶、
粗晶、
中晶、细晶、
粉晶、
微晶和隐晶。④残余结构,由交代和
重结晶作用形成。常见的残余结构有残余
生物结构、残余
鲕状结构和残余
碎屑结构等。
碎屑岩
由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引起的沉积
岩层内部和层面上宏观特征的总称。它有无机和有机的,有原生和次生的。沉积岩的构造可用于推论沉积条件,判断地层顺序。
原生沉积构造,沉积阶段机械作用生成的构造。是
沉积环境的标志。它包括3种构造。①层间构造,流体侵蚀冲刷先期沉积物的表面痕迹和堆积形态。它能指示风、
水流、
波浪的运动方向。波痕是最常见的层间(面)构造。它是流体流经底床时床沙运动的形态,又称底形。②层内构造,又称层理(图1)。流体在搬运过程中由载荷物质垂向和侧向加积形成。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代表瞬时加积的一个纹层。层系是在成分、结构、形态相似的一组细层,代表一个持续水动力状况的加积物。层系组由一系列相似的层系所组成。不同特征的层系组分别构成:
水平层理(C1),
波状层理(C2),
板状交错层理(C3),楔状交错层理(C4),
槽状交错层理(C5)。不同层理是实验水槽或天然水道中水流牵引床沙形态变化和迁移形成的。不同流态的床沙形态迁移加积,形成各种
沉积岩
层理。低流态时(水的冲刷力弱)由无颗粒运动的平坦底床形成水平纹理;由小型沙纹形成各种小型交错纹理;由沙波和沙丘分别形成板状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高流态时(水的冲刷力强),由粗颗粒平床形成
平行层理(带剥离线理)和由逆行沙丘形成逆行沙丘交错层理。
粒序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指粒度由下而上有递变现象的
沉积层。粒度自下而上由粗递变细的称正粒序;粒度做反向递变的称逆粒序。前者主要发育于现代
浊流沉积和古代复理石层中。后者见于浊流沉积和某些颗粒流沉积中。粒序层理偶尔可见于牵引流(如河流)和
三角洲沉积。③层的变形构造,又称
同生变形构造。它是在准同生或沉积期后可塑性
变形作用中形成的。变形作用有垂向为主和侧向为主之分。垂向变形的,主要由沉积物液化、重荷、潜水渗透、水位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如盘状构造、
泄水构造、重荷构造(球-枕构造)、
帐篷构造等。侧向变形的,主要由断裂剪切、重力滑帛、水流拖曳诸原因形成的,如滑塌、
滑坡、变形层理(同生揉皱)、伏卧前积层等。大规模的侧向变形作用往往能诱导出垂向变形构造。次生或多因素生成的构造 大多数产于碳酸盐岩和其他内源岩中。其中①
结核构造,岩中存在一个成分与主岩有差异的核形物体,是在物理化学条件不均匀状况下,某种成核物质从周围的沉积物或岩石向成核中心富集而形成的。结核可在沉积岩形成作用的各个阶段形成。②
鸟眼构造,碳酸盐岩中似鸟眼状孔隙被
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构造。大小多为1~3
毫米,多平行层面排列。多产于潮上带,少数亦产于潮间带。它是由于露出水面的沉积物干燥收缩、
构造示意表
灰泥中产生气泡或藻类腐烂而产生的孔隙,被亮晶充填沉淀而成。③缝合线,由于
压溶作用形成垂直层面分布的锯齿状、尖锋状、指状等形态的裂缝。常见于碳酸盐岩中,也可出现于砂岩、硅质岩和盐岩层中。缝合线处常遗留有较多不溶残余物质。缝合线可用于了解岩石形成环境和油、气、水运移条件。
①生物生长沉积构造。是由生物的生长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和其他内源岩中。其中
叠层石构造是由富藻的和贫藻的
碳酸盐(或其他内源沉积)的双
纹层构造生长叠置而成。核形构造是无固着基底滚动悬着生长而成。
凝块构造是只有生长构造外形,没有内部
叠层构造。
叠层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变化,与藻类粘结作用的
光合作用强度、水流速度和排气强度有关。
②生物扰动构造。是由生物的扰动和
挖掘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又称
生物侵蚀构造。其中足迹是动物的足趾留在沉积物表面的
印痕。移迹是由于
无脊椎动物蠕动爬行或啮食,在沉积物表面产生的沟槽。潜穴是由无脊椎动物在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内部,为了居住或觅食所挖掘的各种洞穴、管道。常见的有呈垂直管型、斜交管型、水平管型和复杂分支管道系统等。钻孔是无脊椎动物为了寻食或庇护,在已固结岩石质海岸、海底或生物钙质壳上凿蚀的各种孔洞。钻孔一般分布于未被
海侵沉积物覆盖的岩石质海底上,为判别海侵和海岸线的标志。生物扰动变形层理系指生物在沉积物中活动引起的对原生
层理构造的变形和破坏,并形成由规则状、不规则状、斑迹状以至完全
均质化结构的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