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链构造出来以后,就成了成本管理的有用的工具。基于成本链的成本管理具有全面性、动态性、深刻性等特征。为理清思路,循着成本链上的每一环节逐一分析。
1.企业固定成本
企业的固定成本是沉没成本,也是一种分摊成本
一旦投入,就很难改变。但鉴于这部分成本往往量大面广,对企业的单位
产品成本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也是影响整体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具有
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关头,必须敢于动“大手术”。比如,地理位置具有“
级差地租”效应,是影响相对固定成本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的扩张,厂房所处位置的地价节节攀升,周边的消费水平也会提高。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相对
固定成本,劳动力成本也会提高。必要时,可以考虑把厂房和制造车间迁到市郊和城市周边的适当地方。
2.人力资源成本重要地位
人力资源成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具有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能不能招募到合适的、优秀的员工,并能最大限度地把
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企业必须舍得投入,舍得花钱,重要的不是成本本身,而是成本对产出的相对值。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又能节省人力资源的成本呢,下面的几条思路可以作为参考。
(1)在成本链上,人力资源成本包括招募、培训、留住、管理、流动等环节。必须从这几个环节来分别进行考察。在人才招募方面,应当转换思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追求内涵而不是表面的东西,因岗定人。在人才培训方面,要重内容而轻形式,一要避免单纯的学历学位
培训,二要防止所学非所用;在留住人才方面,高薪资固然是根本,但除了“待遇留人”之外,“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也很重要,对高层的员工,金钱不一定是第一位的因素,单纯的加工资只能引起大幅度的“
边际效用递减”,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有限。事业的发展空间和个人的能力展示平台是他们更渴望的东西,满足其发展需求是企业应该去做的大事;在人才的管理方面,要强调效率和效果,多一点人性化和柔性,节省不必要的因多头管理、管理冗余(多余的管理)以及人际关系冲突所带来的成本支出。
(2)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面,特别重要的是那些关键员工,如高层管理岗位和研发岗位的员工,不仅要多多采取物质之外的手段进行激励,也要换个思路,对某些特殊的人才“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如研发人员可能来自高校或研究院所,让他们进入企业的难度和成本支出均比较大,不如用之而不养之,采取契约式的长期合作关系,发挥其特长和作用。
(3)再次,生产运作成本涉及的环节最多,也具有最大的动态性和可变性,对这一成本链条的各环节进行分析,优化整个流程,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时代,企业日益成为
商品经济链条之网上的一个节点,和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结方式以及
人才流、
资金流、
物流、
信息流的流动模式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选择适当的运营模式,减少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沟通成本,比如采购和
广告等方面的支出。在生产制造环节,应把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减少
平均成本。6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和适时成本监控等技术和手段都可以通过企业ERP等信息化的方法进行资源上的整合,以提高价值链运行的效率,减少成本链上的成本流动支出。
在这个环节,应重视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技术代表着产品的
差异化优势,
经济代表着成本优势(低成本或高
收益)。企业生产的产品在
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取决于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成本优势的有机结合。所以,成本控制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技术
经济一体化的问题¨ 。
3.降低企业成本
通过控制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或重构企业
价值链的途径,从战略高度上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从成本链的角度来看,其成本的来源有二。一是发生于链条上单个环节上的成本,可以称之为单元成本,如研发环节或营销环节的成本。二是不同环节之间的耦合成本。对于第一类成本,可通过成本控制的技术性手段,优化局域行为,来降低成本。对于第二类成本,则必须从整体出发,以系统的观点,从全局上来寻找解决的方案。这就是成本链的整体优化,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就是
价值链的重构。奥地利经济学家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曾把企业看作一种“
生产函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原材料和其它各种投入可被视作“输入”,产品和服务则是“输出”,通过重构价值链的方式,就可以使整个“生产函数”得到优化,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输入”得到尽可能多的“输出”,降低相对成本。
4.巩固成本优势
长时间地维持巩固成本优势,取得成本优势的持久性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环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其成本链不是固定不变的,技术、价格、政策以及社会变动等参量的随机“涨落”都会引起整个链条的波动,甚至剧烈的“振动”,若突破一定的“阈值”,则可能造成价值链断裂,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其后果只能是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所以,成本链不是一根刚性的链条,而是柔性的链条,需要具有应对复杂多变环境而进行反馈和调节的
机制,应当把把其“振幅”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和范围之内,以维持企业成本优势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持企业的长期成本优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种能力是一种“内力”,仅仅依靠“外家功夫”只能治标,而难以治本。根据学习曲线效应,企业进入某一产业后在生产计划、组织、资产运用等诸多方面能发现并学习到许多降低成本的机理和经验,这种学习活动能使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单位价格下降。因此,建设
学习型企业才是维持基业常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