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著 :
1)专著:《中华影星》大型画册,15万字,策划、编委。
4)专著:《电影摄影画面创作》25万字,独立作者。
*该专著系国家教育部科研立项项目、国家级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5)论文集:《运行中的思考》---(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百期文选集)63万字,撰稿 作者之一
6)论文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8万字,作者之一。
7)专著:《银幕创造-----与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对话》35万字,主编、撰稿
8)专著:《中外影视大辞典》200万字,副主编,撰稿。
*该《辞典》获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专项基金资助。
9)专著:《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系列专著)12本,435万字。
任该系列专著策划、编委会副主任、编委、主编
10)专著:《影象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32万字;主编、撰稿作者之一
11)专著:《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1)30万字,主编。
12)专著:《影片分析透视手册》23万字,主编、作者
13)专著:《银幕造型-----与中国当代电影美术师对话》25万字, 策划、统稿。
14)论文集:《电影表演创新集》30万 撰稿、作者之一
15)专著:《新世纪电影学论丛》(2003卷、系列专著)7本,205万字。
担任任该系列专著策划、编委会主任、编委、撰稿
16)专著:《与张艺谋对话》23万字,主要作者
17)专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28万字,编委、撰稿、作者之一
18)专著:《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20万字,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编委、撰稿、作者之一
19)专著:《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23万字,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编委、撰稿、作者之一
20)专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5》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资助(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报告) 编委会主任、作者之一
21)论文集:《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22万字 作者之一
22)专著:《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2)29万字,主编。
本专著系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当代中国电影
艺术家创作研究》课题组最终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4BJDWY038;项目类别:基地项目)
23)论文集:
中国电影论坛丛书《中国电影新百年:合作与发展》--(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8。5万字,作者之一。
24)论文集:《学习与思考》(
北京市高校正职领导干部赴美教育管理培训成果汇编)19万字 作者之一。
25)专著:《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资助(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报告) 编委会主、作者之一
26)论文集:《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2006年第三届文化产业(国际)论坛论文)30万字 作者之一。
科研成果
1)《影视艺术教育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及改革实践研究》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项目)(部级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
2)《电影导演创作构思的数字化呈现》
3)《影视节目制作教学法研究》
4)《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 (国家级重点人文社会学科科研项目)项目主要成员
5)《数字背景下的电影画面制作质量控制的研究》(论文集、实验报告)
6)《电影市场运作中的媒体策略研究》
7)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课题名称:《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国家级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作者之一。
该科研项目(序号253)2005年9月,荣获由
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8)《中国电影摄影艺术经典影片研究》专著
9)《新世纪电影学论丛》(2003卷、系列专著7本)205万字。
(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编委会主任、作者。
10)《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研究》(14本学术专著),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立项;课题类别:国家年度课题;批准号:05BC026。
国家级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科研项目负责人
11)2004年----2006年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部级)《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创作研究》;项目类别:基地项目;课题组最终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4BJDWY038;专著:《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2)29万字。张会军、
薛文波。2006年
中国电影出版社。
12)
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特别委托课题,课题名称:《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资助项目;课题类别:国家年度特别委托课题;批准号:(06IG001);
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作者之一。
论文发表
《实景的光线处理》
《论电影摄影画面造型形式》
《摄影画面造型形式美断想》
《MTV创作谈》
《中国电影摄影现状五人谈》
《光的感觉》
《音乐电视MTV创作之我见》
《关于利用社会资金办有线广播电视的调查报告》
《中国电影批评的几种状态》
《百名中国学者解答21世纪百问》-
《中国电影如何赢得先机》
《陈凯歌答问录》
《五代精英话当年》
《影视教育如何面对WTO带来的挑战》
《银屏创作谈》
与何建军谈影片《蝴蝶的微笑》
《入世后中国电影会发生什么变化》
《强化民族品质,引进民营机构,组建'航空母舰'》
《大腕谈〈大腕〉》
《守望者的梳理与思考》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思考》
《把培养电影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崇高的目标》
《耕耘、创新、开拓》
《美国电影高等教育掠影》
《关于电影批评的思考》
《关于电影批评的思考》
《中国电影及电影教育》(英文)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哈佛亚洲季刊》
《影像的精神----谢晋电影研究》
《数字电影.观念.制作之思考》
《由数字技术引起的关于电影制作与观念的思考》
《数字电影.观念.制作之思考》
《大力扶持电影产业》
《政协工作》
《警惕影视教育出现泡沫》
《关于电影专业教育的对策与思路-------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翱翔的自由-------新导演"处女作"电影研究》
《数字电影.观念.制作的思考》
《选择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业:电影纪录片《德拉姆》创作谈》
《关注的平静:
田壮壮之《德拉姆》--"茶马古道"断想》
《沉默的远山》---创作角度、电影形态》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电影专业高等教育研究》
《策略多元与务实: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十五吊水桶,七上八下万金油地人才最没有意思》
《高等影视专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虚拟的《世界》真实的人生 》
《中国电影教育的回眸与思考》
《贡献在那里谁也不能磨灭》
《致敬高仓健》
《78班的故事(上)》
《78班的故事(下)》
《众说凯歌》(陈凯歌---当代电影)
《众说谢飞》(谢 飞---当代电影)
《回眸与思考---中国电影教育、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
《众说郑洞天》(郑洞天---当代电影)
《感受与思考》
《对电影的敬仰和真诚》
《电影学院的前景》---访谈录
《规划决定效果,细节决定质量》
《电影学院的前景》
《生命贵在相遇相知》
《感受沉默》
《对中国电影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民族与世界中国文化与电影思考》
译文翻译:
《改编现代小说成为电影》
《性躁声》
《影片〈放大〉故事梗概》
《安东尼奥尼谈影片〈放大〉的拍摄》
《美能达3F型自动测光表使用说明》
《胶片-----磁带转换的选择》
《英雄-----一个奇异的神话》
译文校对
《一个时代的影象》
《"沙漠黑色片"的摄影探索》
《电影摄影大师斯特拉罗与影片《布尔沃思》
《商业摄影思想的创新》-----关于计算机革命如何使一家设计和制作公司将目光着眼于创造性的商业广告作品的制作
《学院派电影》
《西部片》
《美国式的喜剧》
《月光诗人》
《影片《八月圣诞节》的影象世界》
《明星制》
《漫漫回家路-----影片《冷山》的摄影创作》
《细节的讲述》--日本影片《最后的武士》摄影创作
学摄影之前教过体育
我是1956年出生的,导演系里面有不少比我大的,但摄影系
张艺谋最大,我老二,我们78班五个系157个人,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2岁,几乎是两代人了。摄影系最小的是赵非,入校的时候才17岁,年龄小的和年龄大的经历不一样,但也有好的地方。像我们这帮人都是十几岁插队或者当兵的,没上过初中、高中,完全是在
社会大学中学习的。经历这种动荡和苦难以后,把年轻时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融入创作中,磨难出人才;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等我们毕业的时候,中国电影需要很多一线的创作人员。
我之前曾经在
北京教育学院当过4年的老师,什么都教。那会儿正是“文革”后期,教书也不是很规范,所以我连体育什么的都教过,也当过团委书记,干过行政工作。但是脑子里特别明确的一点是: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恢复高考了,我很激动,记得当时还跟单位闹得挺僵,因为要请假复习文化课。当时只让我报师范类的院校,因为我在教育学院教书,不能跨学科考,由于体育类和
艺术类院校提前考,我就先报了
电影学院,报的是理工科,记得当时的语文题就是《我站在金水桥上》。
没去上人大新闻系
当时说实话还真没有把握能考上。我又参加了统一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
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志愿报的是人大新闻系,结果复旦差了5分。在高考完的第三天我就接到
电影学院录取通知书了,过了几天人大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也到了,最后决定人大不去了,想干摄影。
我也是经过客观分析的,也动过脑子想考表演系或者
导演系,那时候脑子也热。后来一琢磨要考表演系得长成
王心刚或唐国强那样的,长相普通没希望;另外在很多人面前表演自己实在有心理障碍,这跟上课不一样。有学生对我说,“张老师,您现在几万人面前都敢讲话。”我说这是两码事儿。导演系因为也要考表演,还是算了吧。而考录音呢,我掂量了一下,我音乐不好。考摄影吧,我喜欢画画,但是考美术系当时自认为不行,看到招生简章中说摄影系要求会画画,考进来的很多人像
顾长卫、
侯咏、吕乐他们画画都很好。绘画和摄影是相通的,很多专用名词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