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利率
百科内容来自于:
由一国货币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确定的利率,也称法定利率,是相对于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言的,基准利率是法定利率的一种,在我国主要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
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
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本金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
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
资本的
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
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
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
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利率的各种分类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例如, 3年期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4.95%。这一利率既是
年利率,又是固定利率、
差别利率、
长期利率与
名义利率。各种利率之间以及内部都有相应的联系,彼此间保持相对结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一国的
利率体系。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对
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
利息是贷出
资本的
资本家从
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
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
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
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
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
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西方的利率决定论大都着眼于供求对比关系的分析,认为利率是种价格。其分歧在于什么样的
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如马歇尔的
实际利率论就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生产率由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
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量是利率的减函数,
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量和储蓄量的均衡点;
凯恩斯的货币供求论认为决定利率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外生变量,
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
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则倾向于增加货币持有数量,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和
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供给包括
总储蓄和银行新增的货币量,需求包括
总投资和新增的
货币需求量,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