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在我国设立仅二十多年,为我国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应该有的贡献。博士后流动站伴随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产生,是经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什么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是指按照规定条件,评审出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和后勤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批准其在某些学科内招收国内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组织。
省份
|
流动站设站单位数
|
科研流动站数
|
---|---|---|
安徽
|
9
|
39
|
北京
|
108
|
384
|
福建
|
7
|
34
|
甘肃
|
9
|
27
|
广东
|
16
|
81
|
广西
|
2
|
7
|
贵州
|
2
|
2
|
海南
|
1
|
1
|
河北
|
7
|
27
|
河南
|
6
|
28
|
黑龙江
|
11
|
63
|
湖北
|
20
|
111
|
湖南
|
10
|
77
|
吉林
|
8
|
53
|
江苏
|
102
|
371
|
江西
|
4
|
9
|
辽宁
|
19
|
75
|
内蒙
|
2
|
6
|
宁夏
|
0
|
0
|
青海
|
2
|
2
|
山东
|
11
|
67
|
山西
|
8
|
46
|
陕西
|
20
|
111
|
上海
|
71
|
254
|
四川
|
17
|
70
|
天津
|
9
|
58
|
西藏
|
0
|
0
|
香港
|
0
|
0
|
新疆
|
6
|
19
|
云南
|
7
|
15
|
浙江
|
4
|
48
|
重庆
|
6
|
41
|
合计
|
520
|
2046
|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借鉴国外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一项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制度。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产生背景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和科研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为博士后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2、建立博士后制度适应了国家改善高级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方式的客观要求。
3、十年“文革”造成国家人才匮乏,科教战线百业待兴的现状是博士后制度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的动因。
4、吸引留学博士回国工作是博士后制度产生的直接诱因。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不少有识之士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借鉴发达国家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其中,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我国博士后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李政道教授曾两次给国家领导人写信,建议在我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培养一部分带头的高级科技人才。取得博士学位只是培养过程的一环,青年博士必须在学术气氛活跃的环境里再经几年独立工作的锻炼,才能逐渐成熟。因此,应在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设置一些特殊的职位,挑选一些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这里从事一个阶段的博士后研究,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引起了我国领导人和政府以及科技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5月会见李政道教授时,高度肯定了他的建议,并赞同说“成百上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邓小平同志还对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的目的意义、发展方向以及具体措施等都做了明确指示。1985年5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李政道教授所提建议的批示精神,在广泛吸收专家学者和留学回国博士的建议并征求一些部门和地方意见的情况下,同财政部、国家计委、公安部、劳动人事部、商业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磋商,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该报告(国发[1985]88号),这标志着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